【侨报网综合讯】“满城刺桐花,四海是一家,瓷器装得下,一条古丝路。向海而生海为田,向海而立船作马……”随着主题曲《丝路扬帆》响起,一幅多元共生的历史场景铺陈开来。本月4日起,解码新晋世界遗产泉州前世今生的纪录片《重返刺桐城》通过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phic)首播,并将以43种语言向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再现宋元中国海洋商贸盛景。

综合中新社、《泉州晚报》报道,今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申遗成功,标志着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成就,被作为人类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财富得到世界的认同和珍藏。

《重返刺桐城》去年12月曾在大陆央视播出。(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微博“CCTV纪录”)

从本月4日开始,纪录片《重返刺桐城》在国家地理频道亚太区首播,并于11月28日前陆续在欧洲、拉美、非洲等区域下所覆盖的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播出时间持续近3个月。

这部历经近4年时间精心打磨的纪录片以古泉州的命名“刺桐”为切口,用现在进行时的语态和视角,全面梳理了刺桐城的前世今生和历史关联,诠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向海而生、勇敢冒险、开放包容、多元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禀赋和人文特质。

《重返刺桐城》以意大利商人兼学者雅各·德安科纳撰写的东方游记《光明之城》(The City of Light)作为引线,《光明之城》记载了德安科纳于公元1271年抵达南宋时期的泉州,被形容为“比《马可·波罗游记》更早”的欧洲人到中国的游记。

纪录片摄制团队奔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搜集了许多关于泉州的历史文献,甚至从海外找到早期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教堂版本、《光明之城》首印版等研读和比对。在此基础上,摄制团队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多名专家,重新明确了民间海上交往活动在历史长河中所具备的重要性,突破了传统认知。此外,摄制团队还将视线从泉州向外发散,循着当年航路上重要事件的发生节点,构建起一个以泉州为支点的多维认知体系。

《重返刺桐城》再现宋元中国海洋商贸盛景。(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微博“CCTV纪录”)

据泉州《东南早报》此前报道,纪录片《重返刺桐城》于2020年12月在大陆央视播出,第一集中,意大利商人德安科纳抵达泉州港,以刺桐港为引,从泉州开渔节的现实情境开篇,收尾落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万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上——“不能讲中国没有海洋文明,只是一个农耕大国,中国从古代以来就已经有海洋文明了。”

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副主任黄明珍评价,纪录片《重返刺桐城》充分体现了刺桐城的世界性,这个精神内核一直传承至今。美国历史学家、“加州学派”代表人物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也曾指出:“即便今天,也几乎没有哪个港口能像大约1000年前的泉州那样真正具有世界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