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10月19日社论】心仪的“黑色星期五”商品,可能还没生产出来;圣诞节的礼物、装饰品,可能还堆积在港口的集装箱里;卫生纸等日常必需品,可能得靠“抢”才能买到:由于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压力大,美国民众买同样的东西可能不得不多掏腰包……

纽约皇后区一处家装超市售卖圣诞节装饰商品,一名孩童在圣诞老人前驻足。(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消费端的种种细微变化,正在或即将成为美国民众生活中的常态,而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供应链出现了问题。这一年多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供应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最开始是口罩、呼吸机、核酸检测盒等抗疫用品的供应链断裂,制造业空心化的美国经历了物资紧缺的局面;此后是新冠疫苗需求巨大,供应不上,生产、运输和储存各个环节承压严重;如今,伴随着购物季来临,民众购物热情释放,而工厂、港口尚未完全恢复,普通消费品的采购都成了令人头疼的难题。

白宫官员表示,由于供应链问题,美国人可能面临物价上涨,今年圣诞购物季的商店货架可能存在空位。这意味着美国民众的度假心情、幸福指数将要打折了。美国交通部长布蒂吉格预计,美国供应链问题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许多公司正继续与供应中断作斗争。

供应链问题不仅影响微观的消费,还导致经济呈现出病态。美联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美国的工厂产出创7个月来最大幅度下滑,而价格上行压力持续。经济学家预测,高通胀将持续笼罩美国经济。

不独美国如此,全球多个国家都面临“掉链子”。在英国,逾10万货车司机缺口导致货物积压在港口,英国人今年圣诞可能买不到玩具、圣诞树、火鸡、电子产品等。在越南,往昔繁忙的加工厂由于疫情变得冷清,耐克51%的鞋类产品在越南加工完成,如今上亿双耐克鞋无法交货,面临断供风险,苹果的生产线面临相似难题。如果把全球供应链比作一张网,一些重要节点正在坍塌,不仅波及相关的其他节点,更令整张网变得支离破碎。

一方面,美国国内疫情持续发酵导致复工尚未完全恢复,美国知名品牌的海外生产基地也遭遇疫情反弹,美国制造业回流与供应链重建政策难以短期内显效,美国基础设施老化状况与运力受限,美国港口、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劳动力缺乏,另一方面,美国网购热情空前高涨……多因素交织叠加,导致全球供应链这张网的“美国节点”格外承压。

拜登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短期的解决方案,优化物流系统以打通瓶颈,比如要求西海岸港口开启7天24小时全天候运营,加快货车商业驾驶执照的颁发,推动物流公司和超市提高货运能力等。这些综合举措有望消化一定数量的集装箱积压。但是,仅靠这些够吗?有人质疑,虽然港口7天24小时运营,但如果缺人,依然是空转。

其实,拜登政府早已聚焦供应链危机。拜登上任之后即签署供应链相关的行政令,白宫曾成立“供应链中断特别工作小组”,宣布美国将确保四大关键产业供应链(半导体制造与先进封装、大容量电池、关键矿物和原料,以及医药与活性药物成分)的畅通与安全。不过,这轮“掉链子”的产业倒不是所谓关键产业,而是普通的大众消费品,表明美国解决供应链问题并不能完全简单地靠“脱钩”,而应该立足更加开放协作的思路。

拜登政府喊话美国公司将供应链转移出中国,转移到与美国关系更好的东南亚,但如果美国知名品牌的生产线不完全集中于东南亚国家,而是分散在更多地区,疫情反弹风险就可以规避一部分,断供风险就小多了。美国码头、高速路等基础设施的更新,缺口大但效率低,出于对中国公司的“敌意”而不情愿与之合作,但美国网民对中国集装箱码头的全流程无人化、智能化技术等“中国智造”羡慕不已,表明从纯商业角度出发,两者之间可以有极大的合作互补空间。

全球化时代,供应链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一国供应链危机的解决也应具有全球性思维、开放性思维。泛政治化的脱钩对策远非最优选项,对商业规律的尊重才能化解积压的货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