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8月3日社论】在舆论以为中国女大学生都美竹与加拿大籍华人明星吴亦凡的“世纪决战”偃旗息鼓时,中国警方近日宣布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刑拘。这一消息不仅彻底“熔断”了此前悬念,也让吴亦凡从顶流滑向了谷底。

吴亦凡并非首个卷入丑闻的中国(或赴华发展)明星。近年,不少明星因吸毒、代孕卷入舆论漩涡。一些明星踩了道德底线,甚至践踏法律红线,固然与自我放纵有关,但更与资本疯狂逐鹿以及饭圈文化发育不良深度相关。

“粉丝们”在北京的一个粉丝嘉年华上架起长枪短炮拍摄偶像。(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过去,由于较高的行业门槛和行业壁垒,十年磨一剑的演员们都有演技傍身,歌手们也有扎实的唱功。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吃喝玩乐”四大领域之一的“乐”迎来市场需求爆发期,偶像产业也迈进了高速起飞期。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偶像产业总规模或超1300亿元人民币。近年,影视圈、综艺圈、时尚圈、品牌方等各路资本争相进入娱乐业,加入“捧角儿”或“造星”行列。

“造星”或“捧角儿”,古今中外都不稀奇。在美国,NBA联盟也同样每隔几年打造或捧起一个偶像人物,以此维系或扩大NBA的全球影响力。不过,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为尽可能放大吸粉效应,同时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路资本愈发沉迷“造星”,将“颜值即正义”“流量为王”奉为圭皋。吴亦凡正是 “流量偶像”时代的“幸运儿”。“创造营101”“偶像练习生”等选秀节目的登场,更象征着中国偶像产业基本形成资本“造星”、粉丝打投、商业变现的一条成熟产业链。2020年中国推出的偶像选秀类综艺节目已多达17档。

在资本左右下,出圈者或受捧者,演技是否精湛、唱功是否深厚都居于次要位置。这些所谓的艺人更像是工业生产线上的“速成品”。近年,从中国官媒到知名导演、老戏骨,多次对时下流量当道、颜值至上、不重演技的“造星”模式给予了批评。

相较那些通过摸爬滚打十多年才走红成名的人而言,一夜成名的明星们无法体会到凤凰涅槃的煎熬和磨练,自然也就不太爱惜自身羽毛。这次翻车事件之前,吴亦凡便曾卷入多起风波。不过,因倚重“吴亦凡们”高颜值、顶流带来的丰厚回报,即便广告商、品牌方发现一些明星行为不检点,但只要丑闻没有裸奔或发酵,它们通常也选择睁只眼闭只眼。“吴亦凡们”的胆子越来越肥,最终僭越了道德和法律边界。

追星无可厚非,无论是从偶像身上寻求精神慰藉,还是对光环加身的人心怀向往,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类情感。自有明星、艺人那天起,就诞生了粉丝文化。脱胎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饭圈文化(也即粉丝文化)发育尚不成熟,其症状主要表现在追星缺乏理性。

从控评屠版到网络暴力再到“倒奶追星”……扭曲的饭圈更像一个“怪圈”。吴亦凡被刑拘后,一些粉丝不为偶像行为感到羞耻,反而通过网络发动“营救行动”。也恰恰是这种盲目偏执的追捧以及乱象丛生的饭圈文化,纵容一些明星不把心思放在“练习文武艺”上,甚至自信即便捅了娄子也不会面临四面楚歌的窘境。

从多年前中国下发“封杀劣迹艺人通知”,到行业协会出台《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再到祭出“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不仅对明星设置了越来越多高压线,同时也开始尝试净化饭圈文化。吴亦凡跌下神坛,再次彰显了法律面前没有顶流的特权,也给了整个中国娱乐圈一记重磅警示。

不过,“吴亦凡们”接连失德,表明中国还需通过遏制资本“围猎”娱乐圈、提高明星成名门槛、强化连带责任追责等全方位努力,才能改变当前娱乐圈的畸形生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