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按照计划,中国碳市场将于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届时,每吨碳排放量可在全中国范围内,像商品一样自由买卖与置换。根据规则,中国碳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对一些试点地区的碳价只需10元(人民币,下同)每吨,有学者表示,碳价整体偏低需引起重视。

“当前中国碳价有点低”

北京《中国能源报》报道,目前,在碳交易试点地区,碳配额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价格”为计价单位,买卖申报量的最小变动计量为1吨二氧化碳当量,申报价格的最小变动计量为0.01元。

“我们最关心的就是碳价走势。”广东某企业负责人称,其所在电厂地处试点碳市场,“以每年分配的排放指标为界,超出部分需从碳市场中购买,结余可卖出创收。但实际,碳价长期偏低,真正通过买卖配额获取的收益十分有限。不少落实减排的企业,未在节能减排上取得回报。”

处于非试点碳市场的企业,心里更加没底。“我们从未参与过碳交易,只能参考试点市场的成交价格。”安徽一家国有电厂负责人坦言,以2019年为例,7个试点市场的价格从10元/吨到80元/吨左右不等,让其感到迷茫。“同样是碳配额,不同地区为何价差巨大?减排成本真的可以低至10元/吨吗?”

而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现行碳价整体是偏低的。“以上海为例,当前平均碳价约为40元/吨,在中国碳市场已处相对高位。参考国际市场,欧盟碳价近期突破了50欧元/吨,二者严重倒挂。”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认为,试点碳价被严重低估的问题,在中国碳市场需引起重视。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表示,截至去年底,试点碳市场7年累计交易金额104.51亿元、交易量4.45亿吨,平均成交价格约为23.5元/吨。“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碳价可以理解。但该价格是否科学、公允地反映减排成本,值得商榷。因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碳排放国家,碳中和压力前所未有,从碳市场低成本、高效率促进碳中和的角度来说,当前碳价有点低。”

今年5月15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动中国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重要进展。“十三五”青海省碳排放强度降幅居中国首位。图为青海民众在“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碳中和纪念林里植树。(图片来源:中新社)

开发碳汇产品   打造“美丽经济”

值得关注的是,建设碳市场,不仅企业大有可为,农村同样也能干出一番天地。

中新社报道,沈满洪是中国知名生态经济学家,多年来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因在乡村长大,他对乡村感情深厚。采访中他多次提到,若在建立碳市场的基础上,出售乡村碳汇产品,必将开拓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为乡村振兴找到抓手。

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

沈满洪说,如果把碳排放权转化为经济价值,就能把乡村固碳的生态植物变成指标,卖给需要减排的企业。一方面实现碳中和,另一方面带动乡村农民增收。

事实上,沈满洪的想法,之前就有省市进行过探索。2019年7月,重庆市启动“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首期产品开发了贫困地区的成片林、单株乔木的碳汇项目。2020年12月,5家减排企业认购重庆市首批“碳汇+”生态产品,共计32万元。这笔资金最后成为当地某乡村的集体经济股本。对于村民而言,碳汇产品的售出,让当地的绿水青山变现了。

开发碳汇产品,是未来打造美丽经济的方向之一。但在沈满洪看来,产品开发之前,还要做好一项关键工作:建设碳市场。“这可能是与黄金市场、石油市场、期货市场相提并论的市场。”

“这个市场若能建立起来,那么农民就有动力,想方设法来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林木积蓄量。”沈满洪说,这样一来,碳汇功能增加了,农民收入增长了,生态产品价值也实现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