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继中国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生研究癌症基因获奖”事件后,该大赛高中组2018年一项一等奖作品也遭到质疑,被指与陆军军医大学2018年的一篇硕士论文内容部分重合。重庆科协对此回应称“论文角度不同”。连续两天,有两篇获奖项目都被曝出疑似“学术造假”,竞赛中“家长当裁缝,孩子穿新衣”的现象何时刹车?

获奖项目数据图与硕士论文中一模一样

上海澎湃新闻14日报道,涉事获奖项目公示的唯一研究成员是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彭某珊,来自重庆代表队。该项目名字是《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2018年获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重庆高二学生彭某珊“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研究获奖。(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微信公众号“丁香园”13日发布文章称,某篇硕士论文里,竟然有跟前述获奖项目一模一样的数据图片?该文章提及,涉事硕士论文是陆军军医大学张玉硕士的《AMPK/Smad信号通路在二氢杨梅素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张玉2018年发表的硕士论文。(图片来源:中国知网)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14日表示,涉事学生彭某珊很优秀,高考分数600多分(满分750分),目前在上海一所知名高校(本)硕博八年连读。该工作人员表示,张玉是彭某珊的指导老师,彭某珊是在张玉的指导下完成前述研究的。

左:彭某珊获奖项目相关图片配图;右:张玉硕士论文配图。(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和张玉硕士论文)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14日就此事回应称,彭某珊从高一开始,花了一两年的时间进行前述研究。“作为高中生,她的研究角度跟大学生是不一样的,也和张玉的论文角度不同,而是从符合其高中生研究水平的角度进行研究。”

前述工作人员表示,彭某珊对于医学领域很感兴趣,一直钻研该领域。“有很多同学都是因为科技创新比赛走向科研道路,去各个高校就读。我希望大家也能先去了解下这些学生和他们的作品,保护学生的创新而不是跟随网络舆论扼杀孩子的科研积极性。”

涉事高中生曾与指导教师联合署名发表相关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获奖前,2017年9月28日,张玉、易龙、彭某珊等人曾联合署名,向学术期刊《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投稿。该论文2018年发表在该学术期刊第4期上。论文标题是《二氢杨梅素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研究》。

2018年获奖后,彭某珊2019年在《中国科技教育》期刊第8期上发表相关论文,论文标题是《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该论文标注的指导教师是易龙、李麒麟、张玉。

“丁香园”前述文章还提及,根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中的评审原则,优秀参赛作品应该满足“三自”原则,即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那么张玉的硕士论文又应如何解释?彭某珊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项目中的实验结果到底来自于谁?来自于彭某珊,还是来自张玉?

“家长当裁缝,孩子穿新衣”应被杜绝

到底还有多少项目掺杂“水分”,不得而知。

上海澎湃新闻刊文评论“小学生研究癌症基因获奖”事件。文章提到,中科院学者帮儿子在全国大赛中“学术造假”,一方面说明中国基础教育阶段一些重大权威比赛中,仍存在制度和监管漏洞,需要填坑补短。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一些人缺乏耻感和对规则的敬畏感,要杜绝此类事件发生,也要建立相关机制和规范,让其德、学都配得上位。

北京《新京报》也刊文表示,设计好实验让孩子“照猫画虎”,是一种“高端造假”。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学术上的扩展性,也不具有任何科技创新的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