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20-07-14 01:17
【侨报网综合报道】近日,一则云南省昆明市六年级学生陈某石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而获奖的消息引发争议。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一位研究员的孩子。该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六年级小学生获中国大奖被质疑
据侨报网了解,此前,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机构主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展示的一项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获奖作品引发关注和质疑。公示资料显示,该项目部分工作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
有网友质疑,这项研究工作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医学或生命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准。但该项目资料显示,其竞赛组别是小学组,公示中唯一的研究者是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某。
该项目获第34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
相关实验记录显示,2018年1月6日,陈同学在指导教师、盘龙小区教师的带领下,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老师们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
同年1月9日,“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
1月10日,“(我)还是不太了解基因。”
1月13日,“了解PCR技术的原理,知道……概念,大概了解为何通过荧光强弱的比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一所985大学在读博士生李玲表示,根据陈同学的实验记录,刚开始他连基因是什么都不清楚,“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么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关系?”
13日上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位工作人员称,针对该情况,他们正在进行调查,具体情况不便透露,会根据情况发布调查结果。
父母疑用研究成果为孩子参赛“铺路”
据了解,陈某某的母亲杨翠萍是“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项目负责人。
北京《新京报》报道称,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多名研究人员证实,获奖小学生陈某某是该研究所研究员陈勇彬与杨翠萍之子。一位研究员表示,“他们是一家子,他们肯定和这个课题有关系。”
上海澎湃新闻报道,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称,该研究与小学生能力不相符,家长这样做,实际上是“把孩子带偏了”。一位肿瘤专家表示,“明眼人一看,这种项目就不是小学生能完成的,高中生都不一定能做得出来。这个项目是怎么评上奖的?太神奇了!”
也有北京某高校教授认为,小学生经过训练是可以按指导完成相关实验操作的,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但他提出,关键点在于“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怎么设计实验?怎么来分组、怎么来体现研究目标?”这些恐怕是小学生无法解答的。
陈某某及其父母的研究方向相近,研究都曾声称发现新的基因C10orf67。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显示,陈某某的项目简介声称,通过遗传学比较分析,该项目前期发现了一种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并构建了其基因敲除小鼠;通过临床样本解析等后续研究发现,该基因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敲低其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基因可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而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2019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布消息称,研究人员从多个家养动物(包括藏獒、藏猪、藏绵羊、藏山羊、藏马、藏黄牛等)适应青藏高原而快速进化的基因中,鉴定出一个新的低氧通路基因C10orf67。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该所研究员张亚平、陈勇彬,以及云南农业大学教授苟潇,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马月辉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此外,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陈某某的母亲杨翠萍是“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项目负责人,该项目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批准金额为55万元。项目起止年月为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
科研人员:涉事研究和孩子能力不相符
13日,一位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专家认为有些“离谱”。他认为,小学生参加夏令营或者一些简单的科研活动可以理解,但参与类似上述复杂的研究,和其能力是不相符的,也是不太可能完成的。“就选题本身来说,这是一个创新的选题,有一定实施难度,已经大大超出了小学生的智力水平,至少要接受过专业训练过的人才能完成相关研究。”他说。
北京某高校一位教授称,从该项目发表文章来看,可以称之为国内主流课题,类似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者是省市的自然基金的课题。某种程度上,该项目研究难度属于一个研究生的课题水平;从项目实施的难度看,他认为并不会太难,当中的两个实验方法都是很常规的方法,只要有相关的仪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是可以被掌握的。
该教授称,他认为,小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也可以达到做这个实验的水平,因为这种操作是有相应的操作手册方案的。
同时他也表示,关键问题是小学生无法具备做这个实验的思路。“即使技术上没有问题,但是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的时候怎么来设计实验?怎么来分组、怎么来体现研究目标?怎么解读实验结果?这些恐怕是小学生无法回答的。”
该教授认为,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恐怕难以支撑他的学术研究,所以应该是有指导老师进行了指导,告诉他要怎么做,甚至帮他来分组,学生只要把试剂配好,然后放在仪器里边操作就可以了。“他只要是动手的能力比较强的人,能够认真的按照步骤操作,是可以完成实验的。但是作为研究来说,他可能很难自己去完成,因为他的知识的积累达不到。”
针对小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他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以该实验为例,就专业知识和背景来说,小学生是达不到相应水准的;但另一方面,实施操作的人可以是小学生。该实验中,肯定有学生家长影响的成分存在,但不应该否定小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这样一种形式。“一味的说不可能小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其实是否定了小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可能又回归书本教条的教学道路上去了。他认为,还是应该鼓励小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针对此事,北京人民网评论称,小学生研究结直肠癌获全国奖项,是神童还是造假?相信真相会水落石出。当比赛屡被质疑、作品频涉造假,拼智力拼创新拼实践,变成拼家庭资源拼人脉时,相关部门不能再坐视不管。让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回归初心,全社会责无旁贷。
广州《南方都市报》评论称,青创赛之所以多次出现名不副实的科研项目,无非是因为与升学挂钩。在一分就能超千军万马的中考和高考中,这种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获奖作品,往往能在自主招生中获得加分。当比赛屡被质疑、作品频涉造假,当从拼智力拼创新拼实践,变成拼家庭资源拼人脉时,相关部门已经不能再坐视不管。强化比赛全流程的监管,加强参赛选手的背景审核,对研究项目能达到的成果进行科学评估,有舞弊嫌疑的一律禁赛,参与造假的研究人员追溯至其所在单位或学校等等,多管齐下,才能创造更公平良好的比赛环境。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把比赛与升学脱钩,才能真正让比赛回归到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的正确道路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