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双11”的第一波快递已经开箱,第二波紧接着安排上。购物狂欢早已从一天延长为一个月。在这个各路商家使尽浑身解数的大促氛围中,不买点什么仿佛就“错过了一个亿”。然而,在“买买买”的声音下,却有一群人说“不要买”——社交网站豆瓣的“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这里有近30万人尝试对购物这一行为进行反思与审视。

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图片来源:豆瓣截图)

“不买”并非“不买” 实为不被消费主义裹挟

综合中新网、重庆上游新闻报道,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成立一年多,目前拥有近30万组员。对于组长“碎碎铁”来说,这也是始料未及的。“当时是想分享一个建议大家不要头脑一热就去买收纳柜的帖子,因为发现很多时候收纳柜并没有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反而变成另外一个需要收纳的物品。寻找后发现没有这样的小组,就自己建了一个。”

“消费主义逆行者”,顾名思义就是走在消费主义对面的人。实际上,很多人认为“不要买”更能传递它的特征,并称其为“不买组”。

加入“不买组”的人,有践行极简主义的,有单纯为了省钱的,还有一些求劝退的。但讨论比较多的,还是关于某类物品买不买的话题。

比如说学生党要看复习资料,有没有必要买个ipad?有必要买复合维生素吗?烘干机真有那么必要吗?阅读架是不是智商税?当然也有讨论“如何克制双十一澎湃的购物欲”这样的问题。

“很多人理解这个小组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消费、省钱。其实不是,只是不被消费主义裹挟,注重自己的内心和实际需求,过物尽其用的生活。如果一样‘无用’的物件让你非常喜欢,看到它会让你安心或愉悦,也是不用抗拒去购买的。”“碎碎铁”表示。

中消协提醒谨慎囤货、保持冷静

从2009年算起,“双11”网络促销活动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跟往年相比,今年的“双11”人气已经有所降温市场口碑也变得更加多元,一些反思的声音值得重视。

对于诱导消费、套路营销等乱象,相关部门也加大了监管力度。今年,中消协发布“双11”六点注意事项,提醒消费者不可迷信“低价”、看清促销规则、谨慎囤货、保持冷静、及时维权等。

中消协网站发布的文章在“碎碎铁”看来,通过制造焦虑,让你觉得只有买了这件商品,自己就会变得更好的,都算消费市场的套路。“这些不仅仅是包包衣服口红一类的产品,一些网上课程、培训、健身都是这样的套路。”

“双11”最初的核心卖点就是打折促销。但近些年来,“双11”打折却慢慢变了味。随着促销规则越来越复杂花哨,一些平台和商家偏离了真打折、真让利这个核心,变成了口惠而实不至的噱头。

“碎碎铁”吐槽,在促销的热闹表象之下,一些促销商品到底有没有折扣、有多大折扣,已经变成了一道道运算复杂的“奥数题”。一些商品甚至“双11”期间价格全年最贵。

当然,价格也是市场竞争的利器,适度的价格竞争可以激活企业之间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倒逼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可以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实现互惠共赢。

湖南邮政长沙邮区中心局邮件处理中心工作人员10日用拖车运送快递。(图片来源:中新社)

“不买”也是一种“理性清醒”

对于“不买组”的设立,不少网民加以点赞。

网民Emily说,刚需就买,超前消费就算了,“不买”也是一种“理性清醒”。

网民番茄汁说,如何消费已经成了一门学问。

网民小超人说,当你内心足够富足的时候,在想的是如何积累财富,让其有最大价值。

北京《新京报》发表评论称,要想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和绑架,年轻人要实现“内心自洽”,让心中的多个账户“互通有无”、和谐相处。比如,可以为爱好、个性、情怀等买单,但不要盲目跟风、冲动消费。钱是赚出来的,也是省出来的;挣钱不易,花钱也应保持理性。现实中,因盲目跟风消费而陷入困境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代价之大、教训之痛有目共睹。

评论称,从长远看,盲目跟风消费撑不起消费升级的未来,活跃、时尚、理性的年轻人群体才是消费升级的内生动力,别一再过度透支他们。近30万年轻人加入“不买组”,意味着他们开始停下来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