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近日,北京、上海、武汉等多地马拉松赛事开跑。就在上周末这两天时间里,就有近30场赛事举办。在多个城市纷纷宣布“重启”马拉松赛事的同时,马拉松经济估值也水涨船高。从体育运动用品到旅游文化消费,多家企业也紧抓“马拉松热”,打响了品牌营销“发令枪”。

16日,2023北京国际长跑节-北京半程马拉松鸣枪起跑。图为选手推婴儿车参赛。(图片来源:中新社)

马拉松“跑热”消费

北京《中国证券报》17日报道,仅4月16日这一天,北京半程马拉松、上海半程马拉松、武汉马拉松、郑开马拉松、南京江岛半程马拉松等8场比赛鸣枪开跑。其中,北京、武汉、江苏扬州等地马拉松赛事均有超过2万名选手参赛。参赛热情高涨的背后,也有一笔经济账。

对于参赛者来说,装备自然必不可少。“跑马拉松其实很‘烧钱’。跑鞋是有寿命的,一般参加过几次比赛就得换,而且不同的跑鞋有不同的功能,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款式。”北京半马参赛者陈果介绍。

从跑鞋、运动袜、压缩衣裤等运动装备,到太阳镜、耳机、手表等穿戴装备,再到护膝护腕等防护装备,跑者的装备虽然可多可少,却无一不与消费息息相关。

各大运动品牌近期披露的一季度经营情况,也直观反映出大众对运动装备的需求回升。特步国际披露,一季度特步主品牌零售销售(包括线上线下渠道)同比增长约20%;安踏体育披露,一季度,安踏品牌产品零售金额(按零售价值计算)同比录得中单位数的正增长,FILA品牌产品零售金额同比录得高单位数的正增长。

“当前中国运动鞋服行业处于高景气阶段,未来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信达证券纺服轻工行业首席分析师汲肖飞表示,一方面,居民健康意识普遍提高,运动参与度提升;另一方面,人均运动鞋服消费额增长空间广阔。近年来,中国运动鞋服人均消费金额以及在服装消费占比均稳步提高,但相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擦亮文化旅游名片

据《2023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工作报告》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已备案的路跑赛事达133场,其中全马赛事为61场。

赛事全面复苏的同时,消费潜力同样可观。马拉松将整个城市作为赛场,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机遇,能直观拉动衣食住行各方面消费。

为让参赛者领略城市风情,多地在马拉松路线规划上下足了功夫:4月初举办的柳州马拉松比赛中,独特的紫荆花环江赛道穿城而过,几乎涵盖柳州所有网红打卡点;4月16日举办的2023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侧重展示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在沿途安排了古筝演奏、舞龙舞狮等文体展演。

参赛之余,也少不了打卡热门景点、品尝当地特色美食。“重庆火锅果然名不虚传!”4月初,来自陕西的刘丽第一次参加重庆马拉松,赛前她和几位跑友便沿着江景跑步训练,还去了重庆主城区赏夜景、品美食。

以马拉松为契机,多地还结合赛事特点推出了各类促消费活动。例如,重庆市整合商旅文体资源,打造全域、全行业联动的“重马国际消费节”,将重庆马拉松延展成为持续半个月的“消费季”;武汉市打造了“汉马美食周”活动,联合武汉特色美食店、百年老字号和网红餐厅,在全市精选人气美食,打造“舌尖上的马拉松”。

马拉松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有目共睹。无锡市公布的数据显示,据估算,3月19日举行的无锡马拉松产生餐饮经济效益6960万元(人民币,下同)、住宿经济效益11661万元、交通经济效益600万元、旅游经济效益209万元、赛事展位销售额50万元。

2023上海半程马拉松赛16日鸣枪开跑。图为参赛者从上海东方明珠塔下起跑。(图片来源:中新社)

马拉松赛事呈现两极化

《北京商报》报道,“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马拉松赛事会出现两极分化。”武汉马拉松赛事总监包波说,有的比赛缺乏补助资金、招商不利,导致办赛水平下降,吸引力越来越低,会被逐渐淘汰。

这就不得不提到“马拉松周期”。在经济学上,“马拉松周期”一般被解释为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会迎来体育消费的黄金时期。

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马拉松赛事进入快车道,各地举办的路跑以及越野赛事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也正是这一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了5000美元。

赛事蜂拥而至之时,部分项目盈利模式不清晰,需要依靠地方政府补贴进行输血等问题也暴露出来。按照国际公认规律,一项马拉松赛事,通常需要8至9年才具备完备的自我造血能力。

产业起步较晚,马拉松赛事收入来源仍主要集中在政府补助、报名费、赞助商赞助等方面。业内人士称,中国田协马拉松赛事成本一般都在200万元以上,而微型商业跑赛事则需几万元。如果赛事规模较大、长度较长,政府部门一般会补贴100万至200万元,也有一些小微赛事主要靠政府补贴。

小微赛事由于成本低,暴露出部分赛事运营公司管理不够规范。2021年白银景泰“5•22”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引发的安全事件,就为赛事服务敲响了警钟。

不过,赛事两极分化并非坏事。“对于马拉松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正常现象,通过良性循环,既可以保证安全又达到全民健身的效果。”包波称。

Co-Found智库秘书长张新原建议,各地方承接承办马拉松赛事时,争取实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和马拉松经济的融合发展,更好展示地方城市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此外,马拉松赛事还应推广和引入科技元素,大力发展智能体育和智能马拉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