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弹指一挥间,央视春晚举办至今已有40年。对很多人来说,除夕夜和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早已成为一项“年俗”。在物质生活和文化娱乐方式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为什么仍看春晚?

吉林市民祖东红和家人们在观看2021年央视春晚。(图片来源:《吉林日报》)

综合北京中国青年网、成都红星新闻报道,兔年春节前夕,已3年为归家的张兵回到哈尔滨老家。谈及除夕夜最想做的事,他直言,是和父母一边包饺子一边看央视春晚。“自儿时记事时起,除夕最快乐的事就是看春晚,和放鞭炮一样,春晚在我心中早已成为了年俗。”

同张兵一样,春晚也是成都市民李春晓一家每年除夕夜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年夜饭“大餐”。“吃着父母做的各种美食,乐呵呵看着春晚,这就是过年最幸福的事。”李春晓说。

长沙《潇湘晨报》报道,1983年,大陆央视成功举办了首届现场直播形式的春晚。

首届春晚相当新潮,十分注重与观众互动。节目组现场准备了四台电话,随时接听观众来电,还能点播。《拜年歌》《春之歌》《乡恋》……四部电话当时很快被观众“打爆”。后有观点认为,那场晚会开创了太多“第一次”,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

1984年春晚,歌手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火遍大江南北。歌中那句“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令人荡气回肠。

20世纪90年代的春晚,是小品明星的时代,赵丽蓉、赵本山、宋丹丹……他们节目里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成为未来一年的流行语。此时,春晚节目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杂技、歌舞、京剧及各种地方剧目都汇聚在春晚舞台上。

千禧年后,春晚承担的文化娱乐功能性逐渐减弱,渐渐演变成一种过年庆典仪式,成为一条连接全球华人的情感纽带。

中新网报道,40年来,春晚走进千家万户,收看春晚成为除夕夜中华大地上最普遍的群体性活动。随着时间流逝,春晚在人们脑海中逐渐意象化,升华为每个个体对其成长过程、生活方式、情绪记忆的复杂诠释。除夕夜钟声过后,《难忘今宵》音乐响起,过年的仪式感才算完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