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美中关系近年来跌宕起伏。今年两国在经历众议长佩洛西访台风波后,关系再次陷入低谷;两国元首11月的面对面会晤后令关系步入缓和期,双方逐步恢复多领域对话。专家表示,美中关系不仅对两国很重要,对地区和全球的安全与繁荣也很重要,双方可以合作的远超有分歧的领域。外界期盼两国在2023年中能进一步加强沟通、相向而行。

11月14日,拜登和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晤。(图片来源:新华社)

印尼相会 元首为两国关系校准

综合香港中通社、广州南方+报道,元首外交是美中关系的“指南针”和“定盘星”,对两国关系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引领作用。两国元首11月的巴厘岛会晤将历经一年起伏的两国关系带回缓和地带,为美中关系校准航向,向世界明确了一个方向,就是防止两国关系脱轨失控,找到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

上个月的巴厘岛会晤是两国元首三年来的首次面对面会晤,是在元首层面为稳控两国关系、避免冲突升级采取的最重大行动。当时,总统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带微笑,相向而行,在相距几步时,彼此向对方伸出手。随后,这一次跨越大洋的握手,成为巴厘岛会晤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在巴厘岛会晤之前,自拜登入主白宫两年来,两国元首有过5次对话,均以视频或电话形式进行。其中今年的两次分别是两位领导人3月18日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的视频“云会晤”,以及佩洛西访台前7月28日的通话。

几日之后,佩洛西不顾中方反对执意赴台,令台海局势急剧升温。接下来,美国针对中国高科技产业推出“芯片法案”,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通过“台湾政策法案”,令两国关系一度跌入谷底。

备受瞩目的巴厘岛会晤则是双方缓解紧张关系的一次有益尝试。

巴厘岛会晤后,双方同意责成两国团队持续沟通,在全球经济疫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上,双方须协调合作,共同努力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取得成功。此外,国务卿布林肯定于明年访华,继续推进会谈成果。《纽约时报》指出,“拜习会”气氛缓和,两人谨慎承诺改善美中关系,避免直接冲突。

中国日报网刊文称,在新的时代,美中两国应致力于建立在这些原则基础上的关系。鉴于两国关系对亚洲和世界的重要性,华盛顿和北京都必须超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为全球经济的改善建立能够持久的共识。

多渠道沟通 官员互动频密

综合中新社、北京《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美中元首的巴厘岛会晤为两国关系校准航向。随后从经济团队到气候问题特使,再到两国防长,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的频密互动传递出两国关系回暖的信号。

今年9月以来,双方在多渠道展开密集沟通。美中气候变化特使克里和解振华在11月举行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夕多次会谈。9月到11月,美国智库专家甘思德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艾伦先后完成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的首次访华之行,并分别得到中国副外长谢锋、财政部副部长廖岷等中方官员会见。

元首会晤之后,两国官员的见面频次更是密集,且覆盖领域更加广泛——中国央行行长与美国财长耶伦印尼见面讨论金融议题、两国气候问题特使在埃及讨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美中防长在柬埔寨讨论两军关系走向……本月11日至12日,美中外交团队在廊坊举行会谈,两国工作团队的再次面对面沟通。

微信公号“玉渊谭天”指出,频密本身就是信号。这些会见的契机,正是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的共识。双方团队如此快速高效地面对面沟通,近几年来看,并不多见。

而美中关系的改善也并非一蹴而就,正是在双方团队的一次次见面沟通中慢慢回温。

美中关系关乎全球

人们都说,美中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不仅关乎两国,也关乎全球和平与发展。基辛格指出,中美作为大国需要建立共处的原则,找到共处的方式,共同避免对抗。

专家分析指,中美间合作才能双赢,对抗只能双输,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就是共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外交学院院长王帆说,中国和美国都是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现实的历史背景和两国特殊的国际地位决定了中美关系对于国际社会的重要性。中美关系任何一点微小的变动,都会对世界经济、政治形势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华盛顿智库中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索拉布·古普塔则在中国日报网刊文指出,2023年,美中双方应开始制定一份总体文件,这一新框架应致力于将紧张局势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以稳定和共存为优先,鼓励沟通,优先在共同关心的领域发展建设性工作关系,同时不践踏对方的制度和价值观。

对两国关系走向,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表示谨慎乐观:“中美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深入沟通,如今需要联系探讨的问题很多,预计后续还会有更多部门、更多形式的的沟通。国务卿访华有象征意义,具有两国政治关系向好发展的重要意义。中美若能继续保持稳定,互相释放善意,采取务实态度,逐步恢复各管道的沟通,进行建设性对话,2023年将会是中美重置关系、加强沟通对话的机会之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