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随着2022年广州统计公报12日出炉,中国4座一线城市最新人口数据均已公布。数据显示,4座一线城市去年常住人口数均出现负增长,合计减少超过约27.5万人,广州、深圳首次出现常住人口下降。有分析认为,广州、深圳人口数下降,可归因于新冠疫情期间用工需求下降、落户政策收紧等。

深圳建市以来首现负增长

综合香港《文汇报》、成都《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22年广州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广州常住人口为1873.41万人,对比上年末数据,减少7.65万人。此前深圳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末,深圳常住人口为1766.18万人,2021年末,深圳全市常住人口为1768.16万人,一年时间减少1.98万人。

此外,2022年,上海人口减少13.54万人,北京人口减少4.3万人。这也意味着,四座一线城市去年常住人口均出现负增长,合计减少超约27.5万人。

作为中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自2017年起,北京人口已连续六年负增长,累计减少近12万人。上海此前也提出要控制人口规模,2015年、2017年也都曾短暂出现过负增长。

报道提到,京沪人口负增长并不令人意外,但深广过去10年是中国增量最高的两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似乎有更多“转折”意味。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广州常住人口分别比2010年展开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增长了713.65万人、597.58万人,是中国全国增量最高的两座城市。2022年的负增长,是深圳自1979年建市以来常住人口首次下降,对广州同样罕见。

京沪人口负增长是主动控制所致

西安《华商报》报道,仔细观察这20多年北上广深的人口增长曲线,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00年至2010年,是属于京沪的黄金时代。随着2001年北京申奥、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作为两项国际赛事举办地的京沪,掀起了大规模的城建高潮。城区面积、城市范围急剧扩张,吸引来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

2000年时,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数量分别为1363.6万和1608.6万,到2010年时已经飙升至1961.9万和2302.7万。十年间增长了六七百万人,相当于每年增长一个中型城市的人口。

但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特别是2014年以后,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大城市病,京沪先后出台政策,疏解城市功能、严控城市人口,人口增长由此开始放缓。

早在几年前,上海北京两地就开始主动抽疏中心城区人口,而北京更以“减量发展”为政策目标,人口增长早已不再是政策导向。

近些年,北京不仅将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向外转移,就连央企总部、部属高校、重点医院都成了转移对象。这些被疏解的产业,一部分被天津、河北等地承接,另一部分重点布局在新成立的雄安新区,后者也成了央企总部外迁最大受益者。

受累疫情 企业用工需求降

与此同时,同为一线城市的广州和深圳却继续敞开大门,欢迎四方来人,于是顺利地从京沪手中接棒,开始领跑人口增长。2000年至2010年时,广深的人口增量才两三百万,不到京沪的一半,但到了2010年至2020年,却猛然提升至六七百万,跟京沪上一个阶段的增量相当。但这种迅猛增长的势头,从2021年开始戛然而止。2021年,广州的人口增量从上一年的43万锐减至7万,而深圳更是从2020年的53万暴跌至不足5万,去年直接录得负值。

针对常住人口下降情况,广州市统计局称,2022年末,在中国全国人口负增长85万人的背景下,广州遭受抗疫以来最严峻的疫情,迭加春节因素的影响,大量市外务工人员选择离穗观望,提前返乡。外来人口在短时间内的部分回流,造成全市常住人口规模出现阶段性收缩,相比2021年末略减7.65万人,下降0.41%。

有分析认为,广深人口下降,主要还是在疫情背景下,受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外来人口回流等因素影响,有很强的特殊性和阶段性。随着经济发展重回正常轨道,广深人口今年大概率将恢复增长。

还有分析认为,从2021年起,深圳开始收紧落户政策,将在该市合法稳定居住、就业的基本年限要求由5年调整为10年,这也是深圳人口数首次下降的原因之一。

有评论认为,人口红利终将过去。

专家指出,经济增长可以更多地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到更加依靠人才红利、生产力、科技创新等方面,这也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种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