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讯】“工作后突然发现朋友圈已经没有大家生活的痕迹了,不知不觉间变成了驾校招生、教育辅导机构招生、租房中介、办卡卖手机的各种广告。”……近日,“朋友圈没有了生活的痕迹”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不少网民共鸣。

中新社29日报道,有网民表示,“微信朋友圈刚兴起的时候,每天各种各样的分享,一天可以发好几条,但现在一个月可能就发一条,越来越不喜欢在朋友圈晒了。”

10万余人参加的“你现在还经常发朋友圈吗”微博投票显示,53%的网民选择“基本不发了”,35%的网民“时不时发一下”,“经常发”的只占12%。投票可能并未完全反映真实状态,但大家基本形成共识:朋友圈不香了。

4月26日,江苏南京,年轻人在三条营盛开的花儿前拍摄照片。暮春时节,当地城南街头巷尾盛开的花卉攀上墙头,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映成趣。(图片来源:中新社)

为什么很多人不爱发朋友圈了?有网民表示,“当微信逐渐变成工作的工具,朋友圈就不再是纯粹的朋友圈了,谁愿意把私生活分享给不熟悉的人?”还有网民称,“朋友圈一半在卖锅饼,一半在开烧烤店。”

业内人士认为,不少人开始出现“社交媒体倦怠”,不发或停用朋友圈,或者设置一定时间段可见,这主要源于以下原因:其一,庞杂关系带来心理负担,许多人的朋友圈都经历过不断扩容的过程,从朋友到父母、同事、领导、客户、同学、老师,类似的弱关系越来越多时,发朋友圈就降低了分享的乐趣;其二,过度商业化惹人反感。当朋友圈逐渐成为一个大卖场,商业化趋势愈演愈烈,发朋友圈的动力也就越来越小。

另外,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一些用户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各种平台上,如微博、抖音、小红书等。这导致用户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生活的热情降低,让朋友圈逐渐失去了生活的痕迹。

据了解,B站、小红书、知乎等具有明显的社群属性和圈层属性,精细、垂直、兴趣化聚焦的社交平台逐渐兴起。

现在年轻用户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基于各自兴趣爱好在社交平台上形成不同的群体并聚集在一起,不少社交平台做了新的布局,让内容分享更丰富。

在杭州从事人事工作的“90后”朱女士介绍,朋友圈现在只发工作了,宣泄情绪、吐槽等会去微博,还经常刷B站、豆瓣等和朋友分享有趣的视频和帖子。

“其实终归到底,发什么朋友圈、用哪个软件记录生活,本质上是我们对社交模式的选择。”江苏广电集团荔枝新闻评论指出,现在年轻人希望拥有精准社交,对不同社交软件有不同的使用偏好,也恰恰是在追求自洽的生活方式。

该评论称,在不同的记录模式之间找到平衡,获得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这或许是最好的生活痕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