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已经进入第三个月,航天员已完成两次出舱任务,出舱任务离不开400公里高度下“曙光”指挥员的全程支持,是他们指引航天员走好太空中的每一步。

7月4日,航天员在舱外。(图片来源:中新社)

一次出舱前 讨论推演40余次、模拟演练10余次

综合大陆央视新闻客户端、《广州日报》报道,为确保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出舱任务顺利完成,载人航天办公室今年3月成立出舱活动联合专班。专班成员进行了40余次的充分讨论、推演和集成办公,和乘组航天员在虚拟现实模拟器、出舱活动程序训练模拟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进行了10余次的演练,乘组航天员在轨期间也演练了数次。

专班确定了出舱任务实施的新工作模式,成立出舱活动支持小组。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为组长,航天员系统一名教员担任出舱活动专项指挥,代号“曙光”。

7月4日,航天员顺利完成了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8月20日,航天员再次出舱约6小时。

在新型组织指挥模式下,此次出舱任务呈现出跨系统、跨部门、舱内外配合,天地协同,在轨航天员“01”聂海胜、“02”刘伯明、“03”汤洪波和地面“曙光”“天和”(空间站系统调度)“北京”(测控系统调度)六方联动的特点。

任务结束后,航天员也对新型指挥模式点赞。刘伯明说:“本以为出舱过程中遇到问题,你们会层层请示上级并开会呢。没想到你们几个人两分钟内就给出意见。这个模式非常高效!”

第一次出舱遇意外 准备时间过长打乱后续计划

在出舱活动直播镜头里,“曙光”指挥全程给在轨航天员发布口令,在他身边有一排穿着蓝色试验服的岗位人员,不断地相互交流,他们都来自出舱活动支持小组。

指挥王焰磊清晰果断的口令响彻太空,与航天员配合默契。不过第一次出舱活动一开始,就因为航天员准备时间过长,打乱了之前的所有计划。当时有人说:“不然催航天员动作加快点?” 王焰磊坚决否定了这一要求:“不行,没有充分的准备,必然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安全隐患,也会给航天员造成心理压力。”他说,“我太熟悉航天员对哪些操作程序需要花费多长时间,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们会据此进行相应调整”。

所幸,在后续进程中,航天员在出舱过闸段把耽误的时间又抢回了20分钟。

“03”航天员汤洪波在进行应急返回演练过程中,为了防止磕碰风险,王焰磊从各路视频图像中综合观察及时告知。“‘03’注意身体姿态向下控制,避免头部磕碰。”“‘03’注意保护面窗,泛光灯距头部太近。”伴随着他的一路叮嘱,汤洪波以最快速度攀爬回舱口,并进入节点舱。

天地完美配合下,出舱活动的既定工作悉数完成,直到航天员安全进入核心舱,王焰磊的心才真正放下来。他说:“我们需要关注的点太多,航天员的每项操作、任务进程、可能出现的异常以及影响,还要根据测控弧段及时调整流程,压力还是挺大的。”

任务结束后,刘伯明总结到:“指挥很到位,口令清晰、明确,关注点很细致,对我们的支持、提示和决策都很及时正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