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8月4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在介绍《蓝皮书》时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

气候变暖仍在持续

综合北京人民网、中国网报道,《蓝皮书》指出,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本报告使用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1.06℃,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年份。

海洋变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海洋变暖在20世纪90年代后显著加速。1990—2020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增加速率是1958—1989年增暖速率的5.6倍。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从1901—1990年的1.4毫米/年,增加至1993—2020年的3.3毫米/年。

全球山地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消融加速。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了7.8米和6.7米。

中国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2000—2020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的上升趋势,2016—2020年,较2000—2019年平均值上升6.0%,为2000年以来植被覆盖状况最好的五年。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加剧

《蓝皮书》指出,1961-2020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1961-2020年,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近年来达最低值并略有回升。1992-2020年,中国酸雨总体呈减弱、减少趋势。1961-2020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2020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为10.8,是1961年以来第三高值。

7月20日,河南强降雨持续。图为当天傍晚人们在暴雨中趟水前行。(图片来源:中新社)

《蓝皮书》指出,1870-2020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表现为显著升高趋势;2020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为1870年以来的第四高值。1958-2020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海洋变暖在20世纪90年代后显著加速。2020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再创新高。与此同时,1960-2020年,全球山地冰川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消融加速。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了7.8米和6.7米。

此外,1961-2020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接收到的年总辐射量趋于减少;2020年,中国平均年总辐射量较常年值偏少26.4千瓦时/平方米。1990-2019年,中国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逐年稳定上升;2019年,该站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年平均浓度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波动增加;2015-2020年,均呈明显降低趋势。

关键区域生态气候稳步向好

另据中新网报道,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表示,中国关键区域生态气候稳步向好。2005—2020年,西北地区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呈减小趋势;沙漠边缘外延速度总体趋缓。2000—2020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区域生态状况趋于好转。

过去30年中国海域的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红树林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10年以来,南海珊瑚热白化现象不断出现,气候变暖对南海珊瑚礁的影响逐渐凸显。2020年,受夏季海水温度持续偏高影响,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海域均出现严重的珊瑚热白化事件。

关于气候变化驱动因子,巢清尘介绍,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平均浓度均创新高,中国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2020年,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仍在持续上升。

2019年,瓦里关站CO2、CH4和N2O的年平均浓度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略高于2019年全球平均值。

此外,巢清尘表示,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波动增加;2015—2020年,均呈明显降低趋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