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连续两天超过20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显示,美国目前依然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295万例,死亡超13万例。

今年冬天是否会出现第二波新冠疫情?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近日在《理解未来》病毒专题讲座上说:“呼吸道传染病如果没有达到群体免疫,它的流行又没有被完全终止,到了冬天病毒复制程度增加,室内活动也增加,第二波反弹的风险就会比较大。但对美国、巴西、印度而言,它们的高峰尚未出现,还在第一波中。”

6月21日,张文宏出席“战疫新常态下的青少年体育与健康”在线论坛。(图片来源:北京《新京报》资料图)  

“美国的检测量也很大,但没有做到有效隔离”

上海上观新闻5日报道,张文宏表示:“这两天逛了逛上海的夜市,只要不吃东西大家都戴着口罩,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新常态生活的回归。”张文宏说,上海在第一波疫情时,整个城市并没有完全关闭,而是“慢下来”。“再次出现散发病例前,我估计上海会不断地推动新常态生活向前进。”

今后对于散发病例如何精准防控,把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小?“如果追求零病例,压力会非常大,除非再也不打开国门。如果出现几个散发病例,整个城市要停下来,那就代价太大了,现在的做法是尽量让疫情处在可控状态。”张文宏说,北京是首都,整体偏严的防控态势可以理解。如果其他城市也偏严,下一阶段的经济重启会遇到困难。“避免人群集聚、保持社交隔离、戴好口罩,这些如果都能做到,我个人觉得将来会逐步进入到动态防疫中。”张文宏表示,北京这次对于重点区域实施全民检测、非重点区域自愿检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美国的检测量也很大,但没有做到充分隔离,这对于控制传染就还不够。检测量增大,只有在有效隔离和追踪下才对控制传播有价值。”张文宏表示。

“尚未发现明显的新冠肺炎后遗症”

对于新冠肺炎患者是否会有后遗症,张文宏称:“现在对新冠肺炎后遗症进行整体评估,时间还早了一点。这只是大家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还不是个问题。”

“所谓明显的后遗症,是指有些功能突然没有了,比如呼吸功能大幅度降低,心脏出现心率失常,肾功能出现明显的蛋白尿等。”他说。

他还表示:“就算是一个健康的人,在床上躺两个月什么也不做,体能也会下降。现在讨论新冠肺炎后遗症为时过早,目前也还没有发现明显的后遗症。”

如果抗体水平下降,是否代表免疫力下降呢?对此,张文宏认为不一定。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有半衰期,如果长期脱离与病原体的接触,抗体水平肯定是要下降的。“很多人打了乙肝疫苗后,抗体水平也是下降的,但从来没有叫你不断地重复打疫苗。”在张文宏看来,抗体水平下降是免疫反应的自然现象,不代表免疫力下降。免疫记忆细胞二次接触病毒后是否会迅速启动抗体反应,也就是说,是否会出现感染过的人再次被感染,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只要没有大量出现这样的病人,我不认为抗体是没有保护力的。中国现在没有条件观察重复感染的现象,希望目前疫情高发地区的医生能够持续观察。”

“突变的病毒株尚未观测到对疫苗和检测有重要影响”

另据上海澎湃新闻报道,7月6日,“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为《D614G突变:是否预示病毒传播失控与疫苗失效》的文章,详细解释,D614G突变是否会影响现在的检测、治疗和疫苗研究。张文宏当日也在微博中表示,目前的证据还无法证实D614G突变病毒株的毒性更强,而且D614G突变不太可能对目前正在研制的疫苗的疗效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疫情逐渐进入深水区之际,后续还会有较多的不确定性,还需要更多实验验证和监测变异现象。

文章表示,今年3月份之前,携带有这个突变的各型病毒株还远没有成为全球主流,仅占全球所公布的病毒株测序序列的不到10%。在欧洲最早发现后不断扩散传播到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以及亚洲,整个3月,这个数字猛增到了60至70%。截止到6月底已经超过90%。因此,携带有这个突变的病毒株已经成为了传播的主要基因型。

此外,D614G突变是否会影响现在的检测、治疗和疫苗研究?文中称,目前没有证据表明D614G突变会干扰治疗策略,如设计破坏与ACE2的spike结合的单克隆抗体的药物。然而,在我们更好地理解D614G在自然感染SARS-CoV-2中的作用之前,任何疫苗或治疗设计都应该考虑到该突变的存在和可能的影响。

文章表示,在新冠病毒的突变中,D614G突变的病毒株由于其的传播及潜在功能“脱颖而出”,然而病毒株持续在变异,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D614G突变的病毒株的感染性,毒性有加强,尚未观测到对疫苗和检测的重要影响,后续需要更多实验验证和监测变异的现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