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3月1日社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打破了后冷战时代形成的安全架构,这场二战后欧洲最惨烈的地面战争已进入第六天。尽管当地时间3月1日凌晨两国结束了在白俄罗斯的谈判,但各方消息传出的信号是未取得预期效果。战争仍在继续,死伤仍在增加。信息化时代的这场战争,让世人透过小小的屏幕也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

2月27日,乌克兰难民抵达罗马尼亚与乌克兰边境。(图片来源:美联社)

地缘邻国俄乌发生冲突,最终引发战争,其中的是非曲折的确非常复杂。有历史宿怨与民族纠葛,在(前)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与俄罗斯相对来说维持着互相认可的合作关系,但后来乌克兰转向亲西方并试图依美制俄,导致乌内部族群矛盾凸显,再加上北约东扩,俄罗斯面临战略性直接威胁的风险,本应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对话桥梁的乌克兰变成了对抗的桥头堡。也有大国博弈的复杂现状,俄罗斯周边有诸多与其渊源颇深的独立主权国家,地缘政治的结构性矛盾凸显,无论是高加索地区还是中亚区域,还是当前乌克兰所在的东欧地区,均在地缘政治上关乎俄罗斯生死。

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呼吁停止战争,走向和平,尽管战争的理由可以列出一大串——政权、领土、能源、宗教信仰,但和平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那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人类的生命与尊严高于一切。

在20世纪,人类经历了合计历时10年的两次世界大战的蹂躏,又经历了长达近半世纪的美苏冷战。在历史记忆的深处,战争造成的惨绝人寰景象,对人类文明与人类尊严的亵渎践踏,时刻警醒着世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为永享和平,人类始终在孜孜寻求止战维和的国际机制。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有两个雕塑或许可以发出一种历史的回声,一个雕塑是近乎黑色的青铜手枪雕塑,枪管被卷成8字形,打上一个结,名曰“打结的手枪”,寓意制止战争,禁止杀戮。另一个名叫“铸剑为犁”的雕塑,是前苏联在1959年赠送给联合国的,雕塑中的人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他要改铸为犁的剑,象征着人类要求终结战争,把毁灭人类的武器变为造福人类、建设世界的工具。

雕塑无言,却暗合着在二战余烬中诞生的《联合国宪章》卷首语的警世恒言“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

但如今,这个世界仍不太平,一些地方的流血冲突依然不断。此次俄乌冲突是互联网时代可以被现场直播的战争,那些战火硝烟造成的灾难场景,隔着屏幕让人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悲哀。我们可以从逃难的乌克兰孩子们充满恐惧和期盼的眼中读懂战争的罪恶。

战争已经开始,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终战议和,而不是放任战争扩大。我们乐见拜登总统声言,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和制裁之间,美国选择了制裁,但是将俄银行踢出SWIFT的“金融核弹”式制裁,可能在高压下激化矛盾,俄总统普京已将该国的核威慑力量置于高度戒备状态,更让人担忧局势失控。

其实,一味谴责与施压制裁或许并非真正解决俄乌危局的根本办法,世界呼吁当事国坐下来谈的同时,也应抱持同理心态,包括北约、欧盟在内的各方以最大的善意与诚意化解纷争、停战促和,才是俄乌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和平福祉所在。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说,“所有的战争宣传,所有的叫嚣、谎言和仇恨,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俄乌战事进入第六天,世界多地掀起了反对战争的声浪,就连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圣彼得堡的大街上也出现“反对战争”的游行集会。这是爱好和平的世人共同的心声,寄托着各国对免于战争、恐惧和匮乏的殷切期盼。俄乌双方1日刚刚结束一场会谈,尽管效果不容乐观,但谈判进程仍在继续,和平的机会之窗仍开启着。

战争不会带来和平,只会埋下仇恨的种子,外交斡旋与调解谈判仍是解决争端的优先选项,让我们给和平以应有的一切机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