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3月30日社论】近日,有网友曝光,H&M、耐克等多家跨国公司去年曾先后发表声明,以所谓中国新疆地区存在“强迫劳动”为由抵制新疆棉花,引发轩然大波。随后,两岸四地文体明星纷纷宣布取消代言合作,线上交易平台先后将这些企业的产品下架,不少中国消费者选择用脚投票,H&M店铺一改往日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生意一落千丈,冷冷清清。

新疆乌鲁木齐市一大型商业街内的H&M品牌专营店。(图片来源:中新社)

插手政治的H&M此次翻车也在意料之中。在商言商,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经济的归经济,政治的归政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闷头发大财。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理想的状态并不存在。跨国公司本身兼具经济和政治属性,面对不同政治立场的各国消费者,本就是它们日常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商业政治课是它们的必修课而非选修课,一旦有差池,就很容易翻车,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

随着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日益凸显,跨国公司要上的这门商业政治课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在两种意识形态之间游走、明哲保身、不蹚浑水考验着跨国公司经营者的智慧。以新疆棉事件为例,H&M公开抵制新疆棉,必然要付出(至少是一段时间内)失去中国市场的代价。用中国官方话语来说,就是“吃中国饭、砸中国碗”行不通。

从当前形势看,涉疆问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西方舆论场上的“风暴眼”。不过,西方国家选择以新疆棉为突破口,猛打“强迫劳动”这张牌却不够明智。因为事实很明显,在采棉花这件事上,新疆确实不存在强迫劳动。莫说最新数据显示新疆机械采棉已超八成,早就不依赖人工,就说几十年来,每到8月底,几十万农民工坐火车从四面八方涌到新疆采棉花,缓解新疆劳动力不足的同时赚取一份额外收入,已经成为很多人记忆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为此,甚至诞生了一个名词——拾花客。这中间,哪有一点强迫的影子?

以H&M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在这件事上不辨是非,积极站队,商业政治课自然拿不到及格分。而令它们聊以慰藉的是,如今中国民众越来越理性,在这次风波中,烧H&M品牌衣服、举着抵制标语干扰商家正常经营的现象较为少见,更多人选择以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实际上,中国官方对此事一直保持冷静克制。中国商务部明确表态,对于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正常经营活动,中国政府始终支持和欢迎。中国总理李克强上周赴江苏考察,走访中德合资企业巴斯夫,它恰是卷入此次风波的耐克的原料商。在与当地政府官员的座谈会上,李克强再次强调扩大开放和鼓励外资在中国继续投资。这无异于为跨国企业派了一颗定心丸。部分中国消费者抵制个别跨国品牌,并不代表中国营商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也不会因此纠纷放慢开放的步伐。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难以割舍。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消费者都不能容忍别人挣着自己的钱,又说着自己的坏话。

以H&M风波为鉴,跨国企业应有识别政治议题操弄的自觉,在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冲突日益凸显的时代,它们应该修好商业政治这门课,高度警觉,谨言慎行,杜绝基于虚假信息做出所谓的商业决策,避免商业问题政治化。毕竟,H&M们犯的浑,其他品牌不应再犯。吃着人家的饭,砸了人家的锅后,就该饿饿肚子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