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近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关于“转行养猪的中国房地产企业超过1000家”言论引发热议。有媒体指出,目前以养猪为主业的房企并不多,整体尚未形成大趋势。不过,养猪的确已成为当前房企多元化的业务选择之一。而在跨行业的市场竞争中,房企还需审时度势,控制风险。

猪价跑得比房价快?

刘永好近日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社采访中谈到万科等房企及互联网企业养猪一事,表示更多资本和社会企业进入养猪行业是好事,但养猪是件很专业的事,“要资金要土地,还要会跟当地农民打交道,稍微处理不好,就会出问题”,而且一旦染上非洲猪瘟,损失极大。

对此,北京《经济日报》分析称,房企开拓新业务有其背景因素。首先,从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来看,目前楼市告别了量价齐升的上行周期,利润增长空间收窄。2020年出台的房地产资管新规划定了“三条红线”,限制住了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增长规模,房地产行业的融资压力与日俱增。此外,各种成本不断攀升使得房地产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面对严峻形势,众多房企不断寻找新业务、开辟新通道,力图突破瓶颈。

其次,相较于房地产行业,生猪养殖行业似乎进入了“最强猪周期”。从2018年下半年起,生猪出栏数锐减,叠加非洲猪瘟影响,导致中国猪肉市场供不应求,猪价连续飙升,大部分养猪企业年平均毛利率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如温氏集团、牧原集团、新希望三大养猪头部企业2020年上半年毛利率分别为38.39%、63.27%、42.6%,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上。相较于增长乏力的房地产企业,养猪显然“有利可图”,吸引着众多房企涌入。

山西朔州一大型养猪场。(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养猪是为低价拿地?

中国农业农村部和自然资源部2019年出台多项有关保障生猪养殖用地的政策,给生猪养殖用地的管理松绑,如免除养猪企业办理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取消附属设施用地15亩的规模上限、取消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流转的限制等多项规定。随着此类政策的出台,房企大举进军养猪市场被质疑是为了低成本获取土地,将来在市场流通后变作房地产开发用地,而非真正开拓养猪业务。

北京《经济日报》指出,中国官方近年来始终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和规范土地性质管理,对不同性质、用途的土地转换及变更有着严格规定,房地产企业要想把养殖用地变更为开发用地绝非易事。从这点来说,房企想要借养猪圈地恐怕行不通。

养猪有风险 跨界需谨慎

据此前报道,近几年,万达、碧桂园、恒大、万科等大房地产公司和网易丁磊,京东刘强东、阿里巴巴马云等互联网大佬们纷纷跑去养猪。但正如刘永好所言,养殖行业前期不仅需投入房屋、设备等大额固定资产,育种、饲料和兽药等方面的研发和生产也得花钱,属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

《经济日报》称,尽管房地产企业可以依靠充裕的资金优势为拓展养殖业务铺好第一块砖,但需要注意的是,生猪养殖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投入产出周期长,养殖技术标准高。房地产企业能否成功跨界还要看真本事,需要沉下心来搞研发,耐着性子突破行业的周期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