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科幻动作大片《信条》(Tenet)成为好莱坞大导演诺兰(Christopher Nolan)最受争议的一部长片。自9月4日在中国内地上映五天以来,《信条》一直屈居于已经上映三周的中国国产大片《八佰》,未能夺得单日票房冠军。口碑也一路下滑,豆瓣评分从最初的8.4分下降至7.8分,成为诺兰少数低于8分的作品。诺兰的电影一向被贴上“烧脑”的标签,看一次是没法完全搞懂的——这已经成为所有观众的共识。只是《信条》出来之后,越来越多观众开始思考:到底是电影真的很难懂,还是诺兰故意让你看不懂?

首周不敌《八佰》,最终票房预测为4.57亿

广州《羊城晚报》报道,9月4日上映首日,《信条》收获综合票房5699.67万元(人民币,下同),仅次于已上映15天、斩获20亿元票房的《八佰》。而最关键的首周票房表现也未如预期:目前刚刚突破2亿元。

《信条》的口碑一路下滑。(图片来源:华纳兄弟影业)

受口碑等因素影响,《信条》上映次日的排片开始下滑,上座率也在《八佰》之下。目前,猫眼票房专业版给出票房预测为4.57亿元,估计难以达到前作《星际穿越》突破8亿元的票房成绩。

前有《八佰》,后有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后者将于9月11日登陆中国内地院线,预计将对《信条》的排片造成冲击。

至于北美方面,《花木兰》选择不上院线、进行网络流媒体放映,这对《信条》而言是个好消息。《信条》于9月3日在北美上映,目前收获2020万美元的票房,创下自2006年《致命魔术》(The Prestige)以来诺兰作品的开映票房新低。

不过,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影响,全美只有65%的影院逐渐复工,其中市场规模最大的纽约与洛杉矶仍未开放影院。《信条》如今仍位居票房首位,对北美影市的复苏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目前《信条》全球票房已达近1.5亿美元,与制作成本2.25亿美元还有一定差距;据业内人士估计,本片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收获4亿美元才可达到收支平衡。

简单问题复杂化,角色沦为工具人

不少中国观众把《信条》比喻为一场“考试”,有观众评价:“《盗梦空间》像全市统考,稳住思绪即可游刃有余。《星际穿越》像高考,状态拉满,也会留下遗憾,出了答案估分时即可了然。这部《信条》,像零基础参加奥数竞赛,考完觉得自己只能得零分,唯有复读方可解恨。”

以往的诺兰一向对普通观众友好,喜欢借角色之口详细解释电影的核心概念。不过,《信条》里,他引入了“时空逆转”“时间钳形运动”等更加难以消化的概念,却几乎完全忽略了“解题”这一步骤,甚至在本该着重呈现的地方一笔带过:比如主要角色到底逆转了几次?最后一场沙漠中的钳形大战到底如何进行?主角截获算法与女主角在游艇上杀大反派是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事吗?……由于最基本的核心概念都显得模糊不清,因此对大部分普通观众而言,观看《信条》的体验显得混乱而疲惫。

导演诺兰在拍摄现场。(图片来源:华纳兄弟影业)

还有影迷认为诺兰这次在故弄玄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连时间逆转而产生的逻辑问题都没有触及到,只是一味地将“时间逆转”当成一种工具。有网友评价:“与其说‘烧脑’,其实是‘绕脑’,把概念、情节线索强行复杂化却又一直只在表层兜圈子,最终出来的效果就是异常割裂式、景观运动表象式的呈现。”

此外,“工具人”也是目前《信条》评价的高频词:“诺兰为了炫技牺牲了故事和人物,观影体验非常差。老套的拯救世界的故事,但没有一个角色有足够的驱动力,都只是在模板化地跑剧情。”

实际上,剥离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信条》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还沿袭了《007》系列等特工电影的套路:炫目的异国风光——电影跑遍三大洲的七个不同国家,从美国、英国、东欧、南欧、印度再到北欧;心理变态的大反派——俄罗斯能源大亨萨托身患重病,却要全人类给他陪葬;毫无前因后果的感情戏——男主角突然之间对萨托的妻子凯特产生异样的情愫。

更失衡的是,男主角与搭档尼尔之间跨越时空的友情本应成为电影情感主线,两人的对手戏却并不多。结局中尼尔身份曝光的一幕本应成为影片的情感高潮,现在看来却显得突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