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20-09-01 00:25
【侨报网综合讯】2020年的中国高考因新冠肺炎疫情变得特殊,自媒体“解读中国工作室”邀请了5位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柬埔寨的导演,分别在北京、南京、上海、鄂尔多斯等地拍摄了疫情下中国上千万考生参加高考的故事。目前,这部名为《高考2020》的系列纪录片已在多个视频平台上线。
日本导演拍南京:爱心送考车队
综合微信公众号“解读中国工作室”、《中国日报》网站报道,《高考2020》第一集《送你去高考》聚焦南京,该集导演竹内亮曾为日本NHK、东京电视台、富士电视台等日本主流电视台拍摄多部纪录片,他在南京居住了7年,他今年拍摄的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在中日两国引起极大关注。
竹内亮将镜头对准了民间的志愿者。南京的出租车司机李宜加入了高考爱心车队,他的女儿也即将面临高考。李宜回忆说,20多年前,他参加高考时因为打不到车,开考前7分钟才进入考场。现在,他想帮助更多高考学子及时抵达考场。
高考前两天,李宜仔细将车辆消毒,准备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用品,提前熟悉线路。考试期间,他每天早上6时许就出发,穿梭于考场与考生家之间。而这样的志愿者司机,仅李宜这个车队就有近100人。
第1集《送你去高考》的剧照。(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解读中国工作室”)
英国导演拍上海:考前发高烧的学子
第2集《高考前,我发烧了》聚焦上海考生。导演是英国人罗飞(Arthur Jones),他曾任好莱坞影视媒体《综艺》(Variety)的中国首席记者,曾为BBC、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频道制作过多部纪录片,还参与拍摄了关于泰坦尼克号上中国幸存者的纪录片《六人》。他和弟弟卢瑟(uther Jones)一起执导的中国老音乐家纪录片《阳关三叠》(A Farewell Song)曾获2007年美国雪城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这一集记录了上海考生徐云驰的故事。7月7日,上海已连续多日降雨,上海考生徐云驰和父亲从酒店出发前往考场。父子俩看似神态轻松,但送考完的父亲的表情中有隐藏不住的焦灼。原来,一向成绩优异的徐云驰在高考前突然发起了高烧,接连两天赴医院就诊,在虚弱的状态下迎接第一天的考试。好在他及时获得了诊治,有惊无险踏入了考场。
第2集《高考前,我发烧了》的剧照。(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解读中国工作室”)
美国导演拍北京:抗疫护士的考生女儿
第3集《我不是一个人上场》由美国纪录片导演米切尔·法卡斯(Mitchell Farkas)拍摄。他曾在CNN、BBC、德国电视台参与报道亚洲重大新闻事件。自2004年开始,他开始为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等制作纪录片。
这一集的主角是北京的排球特长生赵南茵,她的母亲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护士长,因为身处抗疫一线,母亲缺席了赵南茵的备考生活。疫情期间,训练场馆关闭,为保持训练状态,赵南茵只能在家中进行体能训练,父亲几个月来陪伴女儿备战高考,俨然成了半个教练。
在米切尔·法卡斯的镜头下,这个发生在北京的高考故事充满温暖的底色。在疫情的风浪中,赵南茵的家人用平凡又伟大的爱鼓励彼此,共同经历了一场特殊的高考。
第3集《我不是一个人上场》剧照。(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解读中国工作室”)
柬埔寨导演拍鄂尔多斯:追寻音乐梦的蒙古族女孩
柬埔寨纪录片导演潘西西执导了第4集《高考,属于你我的舞台》。潘西西的作品关注人类和社会主题,曾执导艺术电影《阿莫克之味》。这一次,他拍摄了发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蒙古族女孩苏燕的故事。
出生于牧民家庭的苏燕从10岁开始学习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她希望进入全国顶尖的音乐学院继续深造,让蒙古族音乐登上世界艺术舞台。但父母想让苏燕留在身边。
疫情突然而至,苏燕和同学们不得不离开学校,居家隔离。从未经历过的全网课学习,被打乱的备考计划,各艺术院校考试纷纷改期……苏燕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居家隔离的时光里,牛羊和骏马成了苏燕的忠实听众,苍凉的风声唤起了她久违的草原记忆,鼓励她奔赴远方的世界舞台。终于,苏燕迎来了高考,但疫情让她的心思悄然发生了变化。
中国导演拍武汉:在“震中”备考的双胞胎
第5集《原地生长》中,中国导演康成业将镜头瞄准了一个武汉市普通家庭经历的高考故事。康成业毕业于武汉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今年3月,他拍摄了武汉抗疫纪录片《冬去春归》,讲述医护人员、病患家属、早餐店老板、志愿者、航空公司、海外华侨等普通民众的守望相助。
今年4月8日,武汉“解封”,双胞胎姐弟王科珺和李科锐恰好在这一天过生日。即将高考的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助力下,向着更好的未来冲刺。这一集讲述这一家人在今年上半年见证的挑战以及备考的压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