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特约记者林霖5月9日报道】5月10日,美国加州将迎来为铁路华工而设立的纪念日。“铁路华工是美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历史不应该将他们遗忘。”在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国雄看来,唤醒记忆,有助于推动美中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更好地面对未来。

时间退回到1869年5月10日,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太平洋铁路”宣告建成,它为美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这条铁路建设中,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招募了大量华工,在崇山峻岭、风雪严寒中突破了一道道难关,创造了世界铁路建筑史的奇迹。可很长一段时间,华工的故事和声音被淹没,成为了“沉默的道钉”。

1862年,美国决定修建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诸多华工参与其中。(图片来源:新华网视频截图)

走进公众视野,“沉默的道钉”不再沉默

2014年,参加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华工载入“劳工部名人堂”;这一年,犹他州宣布2014年5月10日为“华工日”。

2017年5月8日,美国加州众议院全票通过将每年5月10日定为“铁路华工纪念日”。

2019年5月9日,旧金山市议会也通过提案,将每年的5月10日定为旧金山“铁路华工日”,以此纪念参与兴建铁路的华裔劳工移民先驱。

张国雄认为,如今越来越多人认识到铁路华工的贡献,了解华工的故事,得益于这些重要时间节点背后美国华裔和华侨华人的共同努力。“他们是美国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与推动者,在这片土地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金钉——寻找中国人的美国记忆》作者沈卫红曾多次重走中央太平洋铁路,沿途收集铁路华工历史资料,寻找铁路华工后裔。她告诉记者:“当我沿着中央太平洋铁路寻找华工足迹时,发现铁路沿线人民并没有忘记铁路华工的历史贡献。比如在合恩角和唐纳峰这些标志性工程遗址所在地,当地的民间组织都自发地为华工立碑,表达对中国工匠的纪念和感激之情。铁路沿线小镇的博物馆也会陈列华工的相关实物史料,志愿者向人们讲述中国人开山劈路修建铁路的故事。因为铁路华工群体在美国华人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美国华人社区积极推动铁路华工历史走进公众视野。”

“纪念日的设立不仅是对华工贡献的认同与铭记,更是对增进美中两国人民友谊有着积极意义。”沈卫红说。

来自广东的“追梦人”,有胆量更有智慧

广东沿海地区很早就有出海的传统,在“淘金热”背景下,他们带着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美国加州。沈卫红介绍,参与修建铁路的华工大多来自广东珠三角特别是台山、开平等五邑地区。“广东是不下雪的,而这些来自广东的华工用血肉之躯在冰天雪地里开路架桥,谱写了旅美侨胞奋斗、进取、奉献的丰碑。”

张国雄提到,铁路华工的形象中,不仅有苦难与血泪的一面,更有胆识和智慧的另一面。比如6号隧道挖掘工程,华工在高海拔的唐纳峰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用黑炸药、硝化甘油等炸开坚硬的花岗岩。

沈卫红回忆,内华达山脉的山顶有两个纪念碑,都是当地民间组织为华工而立,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块纪念碑的名字是“内华达山上的中国长城”,纪念碑后面是被惊叹为“中国长城”的铁路墙体遗址,纪念碑上写着“此纪念碑静静地伫立在唐纳关上,向这些亚洲优秀的建设者致敬,他们在加利福尼亚和西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另一块纪念碑的名字是“伟大的内华达隧道”,碑记记录了华工打通唐纳峰隧道的艰难过程,其中写道“中国人用了15个月,用体力和汗水打通了506米长的唐纳峰隧道。勤劳的中国人先用双手钻眼,接着用黑炸药炸开坚硬的花岗石,从唐纳峰垂直往下打通风井足足用了85天才完成。”

联通中外,跨越东西

除了兴建铁路之外,美国华人还将农田水利技术引入加州,建设“中国渔村”开发渔业资源……在美国西部开发中,他们也积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中餐业是早期华人安身立命的传统行业,也对美国饮食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沈卫红表示,早期广东华侨根据美国人的口味喜好料理粤菜,将粤菜本土化,菜名也是根源于粤语直译而成,从而创造了融合中西饮食风俗的美式中餐文化。

沈卫红提到,今天美国的许多网红中餐和食点依然是一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比如炒杂碎(Chop Suey)、炒面(Chow Mein)、云吞(Wonton)、芙蓉蛋(Egg Foo Yung),甚至连一些不是粤菜但常见于中餐馆的网红菜名也由粤语发音而成,比如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这说明早期在美国开餐馆的中国人中广东人占多数,他们对美式中餐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铁路华工为代表的移民群体成为联通中外,跨越东西的桥梁。他们将中国的特色文化带到美国,同时也将在美国的经历与收获反馈给家乡,影响着侨乡的风貌。”张国雄认为,这不仅表现在一些看得见的方面,比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也表现在一些隐形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

张国雄曾参与“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的过程,一次次走进这些建筑,让他感受到华侨华人的国际视野和开放包容的胸怀。“因为他们参与建设,中国的乡村有了现代化的风貌,成为了融入了世界的乡村。在建筑风格上融贯中西,他们同时积极推动卫生健康、文化教育等方发展。”

还有一个典型案例。中国第一条完全自主修筑的民营铁路——新宁铁路,其倡导者、主导者陈宜禧就曾参与美国西部铁路建设,他将自己的经验带回到家乡。“这或许就是用工业文明改造家乡最好的案例。”张国雄说。

2016年,沈卫红曾帮助中央太平洋铁路早期华工熊礼和的曾外孙卢罗素(Russell Low)回台山寻根。卢罗素完成寻根之旅后回到美国,出书谱写自己家族历史,还接受了主流媒体采访,讲述他的寻根故事。后来他又让自己的两个侄子回到台山。“开始他们表示是被罗素舅舅和他们的母亲‘命令’来的,真的到了村庄看到祠堂和祖屋,以及村里的族人后,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对拜祭祖宗仪式非常投入,满怀敬畏。”

“虽然一个半世纪过去了,铁路华工的历史并没有终结,他们与中国的根源并没有在岁月的长河中淹没掉。一间祖屋、一个祠堂、一本家谱,都是华工世代与祖村血脉相连的纽带。”沈卫红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