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12月19日社论】12月18日,在台湾岛内喧嚣数月的“四项公投”终于水落石出。开票结果是,不同意票高于同意票,四大项目均未过关。民进党遂愿了,国民党之疮疤被戳破。

所谓“四大公投”主要是指涉及岛内民生和选举的四项议题,即:反对进口含莱克多巴胺(俗称瘦肉精)的猪肉、珍爱藻礁、重启第四座核能电厂和公投绑大选。执政的民进党和绿营之立场是“四个不同意”,在野的国民党与蓝营之诉求则是“四个同意”。因在立法决策过程中,双方争执不下,只好借助“公投”,付由民意决断。

图为不少民众陆续到投票所完成投票。(图片来源:中央社)

根据台湾《公民投票法》,有效同意票须达投票权人总额1/4以上、且同意票需多于不同意票才算通过——从这个门槛设置上来看,票决从一开始就对绿营有利,对蓝营不利。

因为这次公投被赋予了政治内涵,绿蓝双方均将之作为政党利益的“保卫战”,视为下一次选举的演练,所以,都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攻防。民进党不仅花费5800万元新台币,在全台各地张挂醒目大海报,办大型宣讲会,借助社交媒体造势,闹得沸沸扬扬,制定奖励机制,动用大量行政资源,不理正事,只管催票。特别是,采用“仇恨动员”方式,将公投与“抗中保台”、是否爱台湾等挂钩,将公投成败与台湾前途、台美关系并论,成功将民生议题完全转化为政治议题。国民党资源虽然有限,亦走进街头巷尾进行宣讲,一些党工持续49个晚上在中正纪念堂自由广场夜宿、同年轻人一起绝食200小时,“苦情”拜票。

打着民生旗号却脱离民生的公投成了2021年台湾最大的政治,并被舆论诟病。正如新北市长侯友宜所抱怨的,公投已变成蓝绿恶斗。台北市长柯文哲炮轰蔡英文,“把反莱猪绑上反美大旗,还开始各种情绪勒索”,这是公然说谎,是羞辱民主和制造对立。更有舆论和观察人士批评:公投已抛开民生,各说各话的动员,毫无是非曲直可言,让大多数选民感到厌弃。

绿营虽赢了公投,但41.09%的投票率应证民众投票意愿并不强烈。绿营21.49%的得票率,与蓝营一样,都未超过1/4得票门槛,虽赢犹输。虽有近59%的选民没有站出来表达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已将自己的权利让渡给执政当局,任由其随意代表行使。

公投虽有了结果,但岛内民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食品安全、能源短缺和环保、经济发展与就业、收入增加等问题并没有结果。这是民忧所在,更是民意之核心,倘若民进党当局对处置百姓生存、安全和发展等大问题依然束手无策,或我行我素,以“拖”字诀应对,公投的结果又有多大意义?纵然绿营人士街头演说水平再高、鼓动能力再强,能赢一次二次,还能赢三次吗?

公投不能涵盖民主的全部要义,其仅是一个公开透明的程序而已。而民主的方向不是民粹,更不应成为多数人对少数人、或少数人对沉默的大多数的“暴政”。任何立法和政策,如果只是从政党利益出发,而非从解决民生痛点难点问题出发,以满足百姓的需求作为最终目标,那么,这样的政策,即便是经过了合法程序,也不能算是良政善举,相反,还可能滑向“恶政”。

既然公投已偏离初衷,那么其结果如何已不重要,无所谓输赢,换言之,这次公投没有赢家和输家。最令外界担忧的,不是国民党如何重拾人气,改变颓局,而是已显为所欲为之态的民进党如何不挟这百分之二十多的民意更加肆无忌惮,继续操弄两岸和台美话题,将民众绑在“独”的战车上一路狂奔,实实在在将台胞“静好”生活砸碎。

沉默的大多数不在沉默中灭亡,便会在沉默中爆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