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云南昆明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播放了亚洲象迁徙的记录短片。据悉,本次会议将制定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

综合中新网、《北京晚报》报道,本届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大会主题。本届大会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昆明召开。第一阶段会议将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第二阶段将以线下会议方式召开。第一阶段会议要完成除“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外的各项议题审议,“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要在第二阶段会议审议和决定。

大会确定将在COP15第一阶段举办生态文明论坛,这个论坛也是COP15大会确定的8个平行活动中唯一一个在大会期间举办的活动。生态文明论坛是14日-15日召开,分为开幕式、主题论坛和闭幕式3个环节。论坛邀请了各缔约方、国际组织、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商业企业、媒体机构以及中国地方政府等共计1800余名代表,其中线下参会人员规模约1300人,线上参会约500人。

图为2021年10月11日,云南省昆明市街头的COP15海报。(图片来源:中新社)

作为大会的主席国,中国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COP15新闻中心主任、中国生态环境部发言人刘友宾介绍,中国采取的措施包括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以及不断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等。近年来,中国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度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东北虎、雪豹、藏羚羊、亚洲象、朱鹮等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明显增加,国宝大熊猫也从“濒危”降为“易危”等级。

另据北京《新京报》报道,《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2年制定,包括三个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分享遗传资源带来的好处。

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在日本爱知县举办,会上提出了“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分为5个战略目标和20个行动目标,这是全球第一个以10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但“爱知目标”全球实现情况总体不够理想,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仍在加剧。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认真落实“爱知目标”,明确各项任务和责任,目标执行取得积极成效,20个“爱知目标”当中,3个目标进展超越了“爱知目标”预期,13个目标取得了关键性进展,4个目标取得阶段性成绩。“爱知目标”执行的总体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