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讯】从某些方面来看,来自中日韩等亚洲国家的艺术家在古典音乐中存在感很强。他们在比赛中能赢得最高奖项,在交响乐团和音乐学院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日裔小提琴家美岛莉和中国钢琴家朗朗都在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演奏家之列。

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左一)和中国音乐人吴彤(右二)等人参加2015年纽约爱乐乐团的中国新年音乐会。(图片来源:中新社)

据《纽约时报》报道,但是,根据对40名管弦乐团演奏者、独奏者、歌剧演唱者、作曲家以及学生的采访发现,部分亚洲或亚裔艺术家的成功掩盖了一个事实,即很多人经常面临种族主义和歧视。

亚裔艺术家经常会遇到各种刻板印象,比如他们的音乐被认为是机械的、没有灵魂的。他们还被描绘成外来的,被指控玷污不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会成为网络骚扰和种族歧视的目标。

近几十年来,亚裔独奏家和交响乐团音乐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在歌剧、作曲、指挥、艺术管理以及领先文化机构董事会中,他们的数量仍然很少。

新泽西交响乐团的华裔音乐总监张贤(Xian Zhang,音译)说:“有时候会感觉自己像濒危物种。”她是少数几个能领导主要乐团的亚裔女指挥之一。

近来反亚裔仇恨犯罪的报道引发了在古典音乐圈进行改变的呼声。音乐人们成立了权益团体,呼吁文化组织增加亚裔领导人,以及给予亚裔艺术家和作曲家更重要的位置。

但是古典音乐圈亚裔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难以根除。今年6月份,著名小提琴家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在茱莉亚音乐学院的一堂大师课上就曾表现出对亚裔的种族主义刻板印象,他之后对此道歉。

即使是古典音乐圈最成功的一些艺术家也表示,种族主义曾影响过他们的职业生涯。比如著名韩国女高音曹秀美(Sumi Jo)表示自己曾经被几位舞台剧导演取消角色,因为舞台剧导演认为她“不够白”。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裔或者亚洲艺术家在交响乐团和巡回表演音乐会中渐渐占据一席之地。根据美国交响乐团联盟(League of American Orchestras)最新的2014年的数据,亚裔音乐人在大型乐团中占比约9%。纽约爱乐乐团中的亚裔音乐人占比更是高达1/3。

但是亚裔艺术家面临的种族主义言论依然没有消散。比如一些人被指挥告知他们看起来更像电脑工程师,而不是古典音乐家;有人被告知他们的名字太难记,不好发音等等。

一些知名演奏家试图改变这种刻板的印象,比如郎朗就曾表示,他之所以形成现在这种极具表现力的风格,部分原因可能是为了反驳人们认为亚洲人冷漠且保守的看法。

中国钢琴家王羽佳也曾遇到同样的状况,她在一次采访中说,在她职业生涯早期,人们总是评价她技术娴熟但是缺乏情感。

古典音乐圈的仇外情绪也很普遍,一些从业者认为,亚洲人抢走了他们在交响乐团的工作或者音乐学院的位置。

实际上,虽然交响乐团中的亚裔或者亚洲人已经够多,但在古典音乐产业的很多领域他们存在感依然不强,比如指挥、作曲和歌剧等。

芝加哥小交响乐团(Chicago Sinfonietta)华裔音乐总监、指挥家陈美安(Mei-Ann Chen)说:“我试着接受被拒绝,把这作为我面临的现实状况的一部分。”她曾面临主办方得知她是亚裔之后取消演出的状况。

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多尼亚分校(Fredonia)作曲家多样性研究所对88个交响乐团的分析发现,2021至2022演出季,亚洲或者亚裔作曲家的作品在美国交响乐团计划的曲目中仅占2%。

歌剧领域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比如美国最大的表演艺术组织纽约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下一个演出季233名将担任主要角色的歌手中,只有14人有亚洲血统。

一些艺术家已经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抗议。大都会歌剧院交响乐团的韩裔小提琴家米兰·金(Miran Kim)在推特(Twitter)上质疑带有种族主义讽刺意味的作品《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表示演奏该作品让她感到“疲惫和沮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