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讯】2010年,花样滑冰教练卡罗尔(Frank Carroll)说,亚裔滑冰选手之所以能在冰上运动中取得成功,是因为她们的身体“通常又小又苗条”。卡罗尔曾担任关颖珊(Michelle Kwan)和长洲未来(Mirai Nagasu)等亚裔运动员的教练。

2015年7月27日,关颖珊和中国特奥羽毛球运动员叶娜参加活动。(图片来源:中新社)

据NBC报道,卡罗尔的言论是近几十年来奥运会上对亚裔运动员的评论的一部分,这些评论聚焦于这些运动员的身材、美貌以及脆弱。专家说,这种普遍化的评论带有种族主义,是不人道的,也是美国长期以来将亚裔女性外化和性感化的趋势的一部分。

米德尔伯里学院(Middlebury College)副教授瑞秋·朱(Rachael Joo)表示,亚裔运动员遇到的这种状况多年来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她说:“其中有很多误导。如果我们要谈论身体,不要拿种族背景来概括。”

亚裔运动员第一次在奥运会上产生影响是1948年奥运会,当时亚裔跳水运动员德雷弗斯(Victoria Manalo Draves)在跳台和跳板比赛中获得金牌,是首位赢得奥运金牌的亚裔运动员,同时她还被《生活》杂志称为奥运会的“最美冠军”,杂志中说:“如果(那届)奥运会上有选美比赛的话,这位黑头发的女孩一定能夺冠。”

德雷弗斯夺冠两天后,萨米·李(Sammy Lee,音译)在男子跳台跳水中夺冠,成为首位获得奥运金牌的亚裔男子运动员,他还在4年后的1952年奥运会再次夺冠。当时《旧金山观察家报》称这位传奇运动员为“小萨米”,说他只有“一品脱大小”。

几十年过去了,对亚裔运动员的这种评论依然没有发生变化。

1984年冬奥会上,16岁的花样滑冰运动员陈婷婷(Tiffany Chin)被报道奥运会的记者戏称为“中国娃娃”。1992年,《洛杉矶时报》的一篇文章将奥运会花样滑冰冠军克里斯蒂·山口(Kristi Yamaguchi)形容为“娇小”和“脆弱”。记者唐尼(Mike Downey)写道,山口小时候开始进行训练的时候,“不比芭比娃娃大多少”。

专家表示,当媒体关注的只是亚裔运动员的身体时,是在抹杀他们卓越的运动能力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让人感觉他们依靠的仅仅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不是多年的努力训练和奉献的结果。批评者还指出,跟所有种族一样,亚裔人群中有着各种不一样的体型,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来描述。

人类学家坦加拉杰(Stanley Thangaraj)曾是一名运动员和教练,他说:“这是种族主义的表现之一。对身体的谈论是在抹平这些社区内部的差异性。”

1996年,卡罗尔接受采访时表示:“亚裔女性胸部较小,身材瘦削,臀部比较紧实。这种题型对花样滑冰来说颇为理想,因为这种身型更容易保持平衡。”

1998年,关颖珊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华盛顿邮报》记者希普利(Amy Shipley)说,当时18岁的关颖珊“看起来非常精致,甚至可以站在圣诞树顶上”。

多年来,广播媒体上也充斥着类似的对亚裔运动员的刻板印象。

2010年,NBC记者威廉姆斯(Ian Williams)报道韩国花样滑冰运动员金妍儿时说:“亚洲选手,特别是来自日本和韩国的选手,有一定的优势。她们身材更小,旋转更快,跳得也更高。”

这类对奥运的报道经常被批评为种族主义和带有性别歧视。滑雪运动员克洛伊·金(Chloe Kim)等运动员近几个月曾公开表示,自己是一些体育迷种族主义谩骂的目标。

随着东京奥运会即将开始,很多奥运观众希望记者们能够避免再使用类似的语言进行带有刻板印象的报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