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媒体近日报道,佛罗里达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ECE)的华裔教授李涛收到学校最新发给他的一封信,不允许他再从事与学校有关的任何工作,不得因任何原因踏足校园,未经许可不得与本校任何学生、教职员工联系和交流。

2016年5月18日,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举行毕业典礼,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在欢呼。(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新社11日报道,佛罗里达大学的上述处理决定,是紧跟着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两大学术机构对李涛的调查结果而做出的。调查表明,李涛在2019年投给一次学术会议的论文中,存在学术不端的行为。而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这篇投稿过程背景复杂的论文,还造成了一名30岁的中国留学生陈慧祥的身亡。

报道称,李涛目前仍能收到学校发给他的15.3万美元的年薪。但《中国新闻周刊》发现,他在大学的主页已经无法访问。

2019年6月12日,佛罗里达大学警察局接到报告称,该校研究生陈慧祥失踪。次日早晨8点左右,警方在陈慧祥工作的实验室发现他已自缢身亡。

陈慧祥2011年从吉林大学本科毕业后,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2013年8月进入佛罗里达大学攻读博士。他多年的好友张青峰(化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他与陈结识于本科期间,后都赴美留学,因此一直保持密切来往。

据当事人遗书和对数名知情人的采访得知,其一篇论文投中了业界顶级会议,但该文章因实验设计、数据等方面存在较大漏洞,无法自圆其说,陈慧祥的导师李涛却不同意撤稿。陈慧祥与密友的聊天中曾反复提及:在那篇无法成立的论文与导师决不同意他放弃这两种力量夹击之下,他只有靠编造数据勉强完成论文,而这与他的道德原则无法自洽。在邮件中陈慧祥写道:“我反复考虑到了所有情况,觉得真的无路可走。”

尽管陈慧祥为一篇论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在他死后11天的2019年6月24日,ISCA会议在亚利桑那州如期举行。李涛照常参会,还就陈慧祥生前所做的工作作了演讲。当时他并没有提到作为第一作者的陈慧祥。

李涛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陈慧祥的死是一个“令人非常伤心的悲剧”,并说在学校的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对此事不发表评论。近日,在美国两大学术机构对此事的调查结果公布之后,《中国新闻周刊》就此事联系李涛,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

陈慧祥曾向朋友如此介绍他与导师之间的关系:除了学业的高压,经常被李涛使唤着去做各种私事,比如像专职司机一样接送频繁出行的李涛及其家人,去导师家里帮着锄草……

在美国,博士生毕业的标准由导师决定,学校层面的规定只是一些流程性的。陈慧祥曾跟家人和朋友提起,2019年5月,李涛原本打算让他毕业,但必须要去李涛指定的一个单位工作,陈慧祥拒绝了。而这之后,陈慧祥如果不发表那篇文章,将再次达不到李涛对他毕业的要求。

美国的博士生辍学率很高。一项2005年的调查显示,在43354名博士生中,平均取得学位的年限是8.2年,50%的学生会中途退学。在陈慧祥入学那年,共有7名中国学生进入佛罗里达大学读博,其中两人在入学两年左右即辍学。但做出辍学的选择也许对陈慧祥来说很难。

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的在读博士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读博开始,学生的利益就紧紧地与导师捆绑在一起,论文需要通过导师才能发表、毕业需要得到导师认可、经费申请、工资发放、签证续期……随便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对于留学生来说都是泰山压顶,留学生对导师的依赖比在国内读研更强。

博导与博士生的复杂关系在海内外都普遍存在,但对于留学生来说,许多问题更加严重。每个月1400美元左右的奖学金是陈慧祥在这个大学城赖以生存的几乎全部经济来源。张青峰认为,这也是陈慧祥不敢反抗李涛的原因之一——导师掌握着研究生的收入以及能否毕业的“生杀大权”。

一位在谷歌工作的博士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读博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每个读博的人都有自己的坎坷。“不能因为陈慧祥的‘老板’是华人,就给华人教授贴标签,”他表示,“但也不能否认,在海外华人学者中,确实有一些导师很糟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