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山是贵州的奇迹,92.5%的山地丘陵造就“喀斯特王国”盛景。山也是贵州的伤痛,生态薄弱,石漠化程度深、范围广,土层薄、望天土遍布,形成了乌蒙山、麻山、瑶山、武陵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特殊困难地区。

德江县石缝里酿财富,花椒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图片来源:贵州天眼新闻)

向“地球癌症”宣战 石头缝中长出摇钱树

《贵州日报》报道,近年来,贵州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治石与治穷共赢”,将“治石”与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相结合,以花椒特色林业为抓手,在全省各地重点布局,向“地球癌症”宣战。

石旮旯里种花椒,这对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95%以上的面积都是石漠化严重的荒山顽石,用当地人的话来形容就是“杂草都懒得在这里扎根”。

如今的银洞湾村,从10亩到80亩不等,全村332户人家都种植有花椒,全村种植规模近16000亩,成功带动群众增收,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

山高坡陡、水恶石多、土层贫瘠,关岭自治县是中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和石漠化重灾区。特别是有“地球裂缝”之称的花江一带,过去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

为有效治理石漠化,关岭大力实施“生物治理+产业扶贫”模式,结合花江多年种植花椒的特点,不断改良种植技术,加大农户培训力度,扩大种植规模。

科技“赋能”,关岭花椒产业迎来了转机,亩产从原来的200余斤到如今的800至1000斤,8万亩花椒喜迎丰收,群众吃上了椒香四溢的“富民”饭。

关岭花椒产业的蓬勃发展,引发“金凤还巢”连锁反应,大量返乡群众当起了椒农。如今的“板贵花椒”已是名声在外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亩产值已达万元以上,昔日荒芜的板贵片区,变成了绿色“银行”。

关岭自治县花椒核心种植区花江镇坝山村曾德春喜获丰收。(图片来源:贵州天眼新闻)

旮旯“椒民”致富记

早上6点,伴着鸡鸣声,习水县二郎镇莫洛村村民周理顾不上沾满泥土的板鞋在花椒地里用剪刀剪下花椒枝,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习水花椒产量大、品质佳,今年价格又好,我们椒农虽然辛苦,但都很高兴,今年的花椒全部卖完了。”周理显得喜出望外。

周理是土生土长的莫洛村人,以前以种粮食为主,收成、收益都很一般。自从几年前开始发展花椒产业,他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政策的扶持和干部的帮扶下,周理在发展花椒产业的同时,凭借不断钻研,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气的林果产业行家里手,还被二郎镇林业站聘用为林果产业技术指导员。

“贵州桂标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花椒收购,我们只需要种植就行,加工、销售都由公司负责。”对此周理显得信心十足。

2018年,周理流转300余亩地发展花椒产业,凭着质朴的韧劲和辛勤的劳作,当年的花椒种植终于走上正轨,纯收益达3万余元。同时带领周边村民发展花椒产业。

今年,周理顺利完成了习水县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班和二郎镇政府选派林果技术人才外出德阳的学习任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周理在果树施肥、病虫害防治、修枝、椒园套种等方面的有了较成熟的技术。

在莫洛村熟悉周理的人都知道,他总是随身带一把果枝剪。平时话不多,但是,只要说到果技方面,他总是能滔滔不绝地把技术要点……说个不停。

周理说,以前发展花椒都是散种,形成不了规模化,加上种植技术落后,荒地守望着大山,产量上不去,市场销路打不开。党委政府给他提供资金、技术大力支持,他把大部分闲置的残次林和撂荒地综合利用起来了。

“绿水青山确实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系统均衡了,产业配套规模化,不仅带动了莫洛村经济发展,更助推了脱贫攻坚进程。”

想要种好花椒可不是简单的事,花椒树怕地荒和怕树荒。“下一场雨就要锄一茬草,修枝剪叶、喷药杀虫,一年到头都要钻到地里。”为此周理说自己是“土娃”。

经过多年的发展,莫洛村椒实现了从“零星栽植、地埂模式”到“荒山开发、规模连片”的蜕变,其中近半花椒地是新开垦的残次林和撂荒地。

莫洛村村委会主任周章说,莫洛村花椒产业在大户的带动下,提高了村民参与种植花椒的积极性;带动了很多贫困户参与其中。莫洛村共有花椒种植面积1000余亩,直接经济效益30余万元。

周理粗略算了一下,除去各项开支,这两年纯赚10余万元,去年还搭上政府的好政策,修建了两层新房,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聚焦精深加工,打造花椒优质品牌

榨汁、水油分离、提纯、装瓶……在德江县稳坪镇长兴村乌江富康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花椒加工厂里,近十名工人正在赶制30万斤的花椒油订单。

“太极天椒”花椒油产品。(图片来源:贵州天眼新闻)

长兴村合作社花椒加工厂是全县重点建设的花椒深加工基地之一,有冷链库房和鲜干花椒、花椒油生产加工等3条生产线。

今年以来,合作社已完成生产花椒油约17万斤、袋装保鲜花椒8万斤,产品主要销往深圳、四川以及省内各地市场。

德江县依托德江贵之源花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国有平台优势,有机衔接政府、市场、银行,完成2.27亿元融资,不断完善冷链储存运输、鲜果烘干、花椒油加工等精深加工生产链条建设。

德江县稳坪镇长兴村合作社储藏冷库。(图片来源:贵州天眼新闻)

从培育种苗,到基地规模化种植,再到产业推广,镇远县用2年时间,从全国各地筛选优秀的47个花椒品种,精心培育出“太极天椒”。

近年来,镇远县以“太极天椒”为品牌,立足中高端市场,完善产销对接,打造集科研、种植、推广、加工、收购、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型经营主体,打通花椒全产业链。

截至目前,镇远县普及“太极天椒”种植面积共1万多亩,同时,在黔东南州麻江县、黎平县、剑河县等6县市推广引种,全州总种植面积逾2万亩,花椒产业俨然已经成为黔东南州的扶贫产业。

注册商标、打造品牌,桐梓县全力推进花椒规模化加工、产业化开发。桐梓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17.52万亩,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产业化布局,涉及农户29058户,其中贫困户4724户。

同时,桐梓在娄山关高新区投入1000万元,建设保鲜花椒、干花椒生产线,完善产销对接;采用县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将花椒配送到全县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并进行线上销售。

拉动就业稳增收,治理环境显身手。多年来,贵州依托小小花椒,谋篇大产业,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效益”两手抓,走出了一条“治石”“治贫”协调发展新路子。

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花椒种植合作社和加工企业279家,其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目前,全省花椒种植面积达169.47万亩,花椒年加工量2.2万吨,年销售额4.35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