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特约记者程星点、罗拉7月29日报道】近年来,《脱口秀大会》等几档综艺节目引发了中国单口喜剧的热潮。这种起源于英国、兴盛于美国的艺术形式如今在中国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硕士毕业于杜克大学的中国女孩杨梦琦(Norah)是一位中英双语单口喜剧演员。

一次在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的演出结束后,一对六、七十岁的夫妇对她说道:“谢谢你,让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在这之前,我们对中国的印象还是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描述的那样。”

2016年底,Norah第一次登台演出,2018年开始多次参与国际喜剧赛事,她是入围旧金山国际喜剧节的唯一一名中国选手,还有过在美国火人节上表演单口喜剧的奇妙经历。Norah曾在纽约、上海等城市多次举办英语脱口秀专场。在2019年之前,即使是在中国国内的演出,观众席上也有超过70%是慕名而来的“老外”。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许多演出改到了线上。“就像中国人见到‘老外’讲中文‘段子’会感到新奇一样,美国人也乐于看到中国人表演单口喜剧,他们喜欢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Norah说:“但实际上,更高级的‘笑点’不能止步于语言本身,这也是单口喜剧演员们一直在探索的。”

东西方“段子”不同的背后是文化背景的差异。Norah说,这种“笑点”的重合率大约只有20%。有一次她在演出时提到,对于“钢铁侠”来说,如果没有中国向美国出口钢铁,就没有“钢铁”,只剩下“侠”了。这个“段子”用英语对美国人说出来,取得了很好的“笑果”;而用中文对中国人讲,观众却没有什么反应。这种差异很难用语言来描述。

Norah在创作英语单口喜剧时,会加入一些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元素。比如讲中国人和瑜伽运动、自己的留学经历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一些其它国家的观众“刮目相看”。

比如在奥斯汀的那对夫妇,他们没有出过国,也不怎么用社交媒体,对中国还有着《大红灯笼高高挂》所描述的那种刻板印象。

单口喜剧让他们对中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东西方单口喜剧在受众方面的差异。在美国,几乎所有年龄段都有观众喜爱单口喜剧,且各年龄段分布较为均衡;而在中国,目前以25至30岁的年轻观众为主。

此外,亚洲地区发展出了强大的粉丝文化,演员们都有自己的粉丝群体;而在美国,单口喜剧的演出场所和演员都数量庞大且较为分散。当然,这些差异并没有孰优孰劣。Norah表示,双语单口喜剧要求自己要对东西方文化有持续而深入的了解。

“这种艺术形式能促进文化交流,填补一些认知上的沟壑,”Norah说,“我每天看书、想‘段子’,要让自己跟得上节奏。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