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中国应急管理部13日发布未来三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预警提示:长江中下游、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流域暴雨洪涝灾害形势依然严峻,西南地区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增大。淮河流域降水逐渐增多,可能出现暴雨洪涝灾害。

7月13日,武汉市汉口江滩公园内,江水已经蔓延至28.8米一级亲水平台。这是汉口江滩2002年建成后,第一次全面过水行洪。随着长江水位不断上涨,武汉市长江、汉江两岸江滩已于7月11日上午8时许实行封闭管理。截至目前,武汉中心城区江滩公园已封堵通道闸口106座。(中新社)

洪涝灾害形势依然严峻

中新网综合报道,针对当前严峻的防汛形势,国家防总决定增派6个部级工作组,由公安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等部委负责人带队,赴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江苏、浙江、重庆等7个重点地区指导检查防汛救灾工作。国家防总江西工作组已于12日抵达江西,现场指导检查鄱阳湖和九江长江干堤等重点区域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目前,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江段及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水位持续超警,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13日全面进入二级应急响应状态,建立24小时滚动会商和服务基层机制,科学调配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加强汛情灾情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指导各地区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救助和灾后重建等工作。针对江西省境内鄱阳湖严峻汛情,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邻近地区1000名抗洪抢险、水域救援、地质灾害救援等专业消防救援指战员,迅速集结支援鄱阳湖等重点区域抗洪救援。

长江本轮洪峰顺利通过武汉 水位正逐步下降

12日14时,长江干流莲花塘站水位达到34.34米并趋于平稳,长江中下游洪水洪峰正在通过城陵矶江段。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预测,未来2到3天,洪峰将相继通过中下游干流各个江段,汉口、九江、大通等主要控制站的洪峰水位均将位居历史前列。

《湖北日报》报道,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13日实时水情监测及预报分析:本轮长江中下游洪水洪峰已通过汉口至九江江段。

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汉口站(武汉关)洪峰水位28.77米,峰现时间为7月12日23时。此轮武汉关洪峰水位,居1865年以来第4位,仅次于1954年、1998年、1999年。13日16时,武汉关水位降至28.75米,目前水位正逐步下降。

在武汉的下游,九江站洪峰水位22.81米,峰现时间7月12日18时;鄱阳湖湖口站洪峰水位22.49米,峰现时间7月12日20时;预计大通站将于14日凌晨出现洪峰,水位16.30米左右。

为什么长江干流九江站、鄱阳湖湖口站先于上游的汉口站出现洪峰?长江水文局相关专家解释称,这是由于洪水来源组成不同,九江和湖口主要受鄱阳湖水系和汉口来水共同影响,因鄱阳湖来水退水较快,九江、湖口比汉口先出现洪峰。汉口站水位主要受洞庭湖水系和长江上游来水影响。

“洪峰重点在‘峰’,而不在‘洪’,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有一股急速、量大的江水来临,而是一段洪水过程的最高值。”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孟建军解读称,长江武汉段水位受区域性降水、上游来水及鄱阳湖顶托多重因素影响。水利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综合调度措施:三峡下泄流量逐渐减少,省内不少洲滩民垸也主动行洪,加之下游江西、安徽等省也采取了一些分洪措施,多重因素作用下,长江武汉段水位逐步下降。

“洪峰过后,水位降低,对堤防的影响更大,要随时防范因水退带来的险情。”孟建军表示,对于武汉江段来说,要及时按照响应的应急等级加大巡堤力度,特别防止洪峰过后长江退水对堤防的影响。

湖北、江西多地开始“分洪”

在本轮洪峰顺利过武汉后,湖北省的其他地区,以及下游江西省部分地区,则选择分洪的方式,以降低重点湖泊的水位,防止出现大面积溃堤可能。

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目前承担分洪功能的区域,主要为湖泊或单退圩堤,这些地区在日常可做鱼塘或水稻种植用,而汛期则用以分担洪水。因此在此次分洪中,受影响的范围主要为粮食或渔业生产,并不包括乡村、城镇等人口、产业集中区。

7月11日,受连日强降水影响,“百湖之县”黄石市阳新县发布防洪一级响应,成为湖北省3个发布防洪一级响应的地区之一。当日17时30分,该县防指决定实施分洪,引导该县的富河河水,向网湖分洪。

7月13日,分洪后富河水位从23.70米下降到23.5米,因效果显著,原计划33小时的分洪时间,已于7月12日提前结束。

长湖作为湖北省第三大湖泊,位于荆州、荆门、潜江三市交界处,7月12日12时,长湖水位达到33.57米,超保证水位0.57米,较2016年的历史最高水位33.46米高出0.11米。

同时,这一水位高度已经超出荆州城区30米的最低海拔高度,正逐渐接近36米的最高海拔高度。为确保防汛安全,7月12日,荆州市防汛部门已对辖区内的马子湖、胜利垸分洪预通知。

除湖北省外,7月13日上午,江西省政府网站发布消息称,将利用单退圩堤行洪蓄水。江西省河道湖泊管理局局长陈云翔称,单退圩堤是指低水位时堤内种养,高水位时堤内蓄洪的圩堤。由于堤内只能种养而不能居住,即退人不退田,简称“单退圩堤”,是退田还湖的方式之一。

江西省要求,万亩以下的单退圩堤在满足进洪水位的条件下,必须进洪,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拦进洪,各级防指不应组织人员进行抢险。对于万亩以上的单退圩堤,当地政府应在水位未达进洪水位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组织群众抢收稻谷。

据江西省水利厅防御处处长李小强介绍,截至12日晚,鄱阳湖区185座单退圩堤中,已有153座进洪运用,进洪量约20亿立方米,经分析可降低鄱阳湖水位20至25厘米。剩下的32座单退圩堤全部启用后,还可进洪约4亿立方米,将使得鄱阳湖区水位降低约5厘米,届时将有效减轻鄱阳湖及长江九江段的防洪压力。

奋战83小时 江西鄱阳县问桂道圩决口成功合龙

连日来,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岸的鄱阳县遭受持续强降雨袭击。受此影响,鄱阳湖水系昌江流域水位迅猛上涨,发生超20年一遇洪水,鄱阳县问桂道圩堤于8日晚间20时35分左右发生漫决,导致15000多亩耕地,6个村庄被淹,上万名村民被组织转移。

险情发生后,中国安能第二工程局从江西南昌、江苏常州、福建厦门调集400余名抢险人员和52台套装备星夜驰援,负责鄱阳县问桂道圩堤决口的封堵。

由于漫决处上游公路被洪水淹没,封堵只能选择在下游这一方,抢险人员采取“堤头裹头保护、石碴戗堤进占、水上分层碾压、黏土抛填闭气”的机械化单向立堵战法,进行封堵作业。

10日12时,随着第一车石料抛向决口处,问桂道圩堤决口封堵抢险战斗正式打响。13日22时许,决口堤头上运送石料的车辆来往穿梭,井然有序,决口已缩短至6米,决口处水流明显加速。此时,抢险人员将已准备好的大块石抛填入决口,一条条浑浊的水柱溅起数米高。

23时08分,随着推土机驾驶员拉下操纵杆,把最后一车石料推进决口,被洪水撕裂127米决口的问桂道圩完成合龙。

武汉洪峰过去就意味着安全?专家:还应重视

13日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陈桂亚就武汉洪峰相关问题答白岩松问。

据大陆央视新闻报道,白岩松提问道:“此前新闻报道洪峰将于13日晚到达长江武汉段,但此后报道洪峰已于12日晚到达武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否也意味着武汉已安全?”

陈桂亚介绍,武汉洪峰,事后来判断,12日晚23点武汉的水位为28.77米,判断是洪峰。但13日白天一天都是在高水位运行,上午10时汉口水位仍然在28.77米,14时、15时都为28.76米,21时为28.73米,所以判断武汉的洪峰是一个比较胖的,也就是说洪峰13日白天都在过。为什么这么胖?因为三峡一直控制在同样一个流量,也就是1.9万,比较稳定,另外沉积出湖的水量也是相对稳定,所以说造成了武汉的洪峰比较平缓,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

关于武汉是否安全,陈桂亚说,洪峰虽然在通过,但武汉(包括湖北从监利以下),湖北有接近600公里的长江干流河段的堤防,水位都比较高,也就是说高水位在警戒水位以上还要持续十天左右的时间。高水位时间较长,并不是说洪峰过了就是安全了,就没事了,在退水比较缓慢,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这种情况下,江堤也容易出现一些小的险情,所以说我们还是继续要做好巡堤查险以及值班值守,遇到一些小的险情要及时的发现,及早的处置,不能因为小的险情而酿成大的险情,形成洪灾,各地应要高度重视。

此次轮降水与1998年中国南方特大暴雨事件相比如何?

6月以来,中国南方迎来持续强降雨,呈现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局地强降水重叠度高等特点。7月4日至7月10日,重庆、贵州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有一些江河的支流水位超过1998年。那么,与1998年中国南方特大暴雨事件相比,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如何?

据北京央广网报道,“综合考虑范围、持续时间和雨量发现,6月27日以来(截至7月9日)的中国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来第五强(1998年第一)。”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翟建青说,与1998年洪水相比,今年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从区域上来看,1998年暴雨过程覆盖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超过250毫米区域集中在江南北部及广西东部等地;而今年暴雨过程位置偏北,集中在江淮、江汉东部、江南大部及重庆、贵州等地,超过250毫米区域集中在湖南西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部等地。

气象专家提醒,当前长江流域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出现超警戒水位,气象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近10年最大,长江流域将出现大范围强降雨,防汛减灾形势十分严峻。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研究员黄磊说,“虽然目前很难将单独的一次天气气候事件(比如此次南方暴雨)直接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确实在增多增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51年以来,中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都呈显著升高的趋势,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强度更强、发生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也将有所增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