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10月12日社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11日在中国拉开帷幕,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中国首次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来自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的5000余位代表参会,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路”。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11日在云南昆明开幕。图为开幕式上的云南民族特色演出。(图片来源:中新社)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人类食物、生产原料、淡水资源等主要来源,也为人类提供了宜居的生态环境。数据显示,全球有近20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40亿人健康保健主要依赖天然药物,癌症药物中约70%是天然药物或源于自然合成。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代价是生物多样性遭遇极大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也陷入了危机。工业化程度越高,物种灭绝速度也呈几何倍增长。过去50年,全球陆地物种减少了40%、淡水物种减少了84%、海洋物种减少了35%、100万种生物面临灭绝……人类因生物多样性锐减遭遇着更为严峻的食品、健康、环境、安全、发展等威胁。

1992年国际社会在巴西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惠益共享三大目标。几十年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挽救濒临灭绝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计划,也帮很多国家创立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所所需的法律、技术、社会机制。

美中两国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上走在世界前列。近年中国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保法律日臻完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多达近万处,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7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雪豹从“濒危”降为“易危”,朱鹮从“极危”降为“濒危”,藏羚羊从“濒危”降为“近危”……越来越多珍稀濒危物种数量逐步恢复。美国同样构建了濒危物种法、迁移鸟类条约法、国家野生生物庇护所管理法、北美湿地保护法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完善法律体系,民众得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惬意和舒适。

但美中两国的作为并非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缩影,相反几十年来缔约国制定的诸多目标和路径并未从纸面文字落实为具体行动。2010年第十次缔约方大会(COP10)上通过了《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及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但至今所设目标没有一项完全达成,只有6项目标部分实现,部分子目标甚至出现恶化。

人类为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动作迟缓、效果不彰?一是国际社会整体重视程度不够。相比飓风、极寒、沙尘暴、高温等极端天气带给人们的震撼和不安,人们对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感知并不明显,这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一些国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的投入和关注。事实上,生物多样性问题与气候变暖问题同等重要,且可能直接影响到气候问题。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地球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便提升,极端天气问题可有望减少。

二是很多发展中国家能力受限。非洲、拉美、东南亚都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但由于这些地区的不少国家缺乏资金、技术、能力,导致它们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克林顿政府曾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但国会迟迟未能“放行”。美国缺席使得国际社会支援发展中国家的努力无法全面激活。

当全球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将遭遇冲击,任何国家都将是受害者。挽救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守护地球家园的一堂必修课。COP15会上将审议和制定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目标,各国亟需以此为契机,升级国际合作力度,强化生物多样性意识,将共同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实在的支持。

对美国而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应尽快“入群”,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出更多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