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10月1日社论】无通知的停水、停电,楼道里的电梯骤然停运……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东北的居民从几乎长达十数年的“用电自由”中惊醒。其实自9月中旬以来,中国江苏、云南、浙江等多地就出现限电情形,有企业被迫停工限产或者被要求错峰限电。

青海的“青豫特高压外送基地”电源配置项目1300兆瓦风电场。(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国突然出现的“电荒”现象不仅在国内引起高度关注,也牵动着世界的关注。因为在疫情持续影响下,中国作为全球少数几个在受影响下依然开工生产的经济体,吸引了大量国际订单。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今年前8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33.7%,比2019年同期增长30.3%,贸易顺差3624.9亿美元,同比增加28.9%,均高于市场预期。

为何中国会出现大范围电力紧张的局面?

除了上述数据表明的企业不断延长的工时,以及大幅增加用电量外,主要原因也可以归纳为“供需失衡”的市场逻辑,一方面,受中国全国性煤炭紧缺、煤价高企、煤电价格飙升,另一方面,用电量需求猛增叠加夏季居民空调用电增加。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中国现行的煤电价格倒挂,“煤市场”(煤炭价格由市场决定)和“电计划”(电价实行政府管制,不能随需求上升而上涨)的矛盾随着电煤的涨价而变得难以调和。有中国媒体计算,煤价连续大幅度上涨使火电企业“火电厂发一度电亏一毛多钱”,亏损运营的现状使得火电企业缺乏动力扩大发电量。

不过,如此简单的经济学逻辑,却被自媒体趁势兜售所谓的“大棋论”,将限电说成是“中国在下一盘大棋”,通过控制电,以确保只生产技术含量高及附加值高的工厂继续营运,高耗能,低产值等没太多技术含量的则先停产,以翻转中国生产结构,使物价上涨,刺激经济等,甚至称这背后是“大国之间的金融战”,言之凿凿称这是“大国经济博弈里所看不见的刀光剑影”。

西方语境下的另一局“大棋”,则是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来形容中国是用断电的方式来报复澳煤,致使“百姓苦企业难”,来挑动中西对立,将纯粹的经济现象作为反击中国的利器。

相信稍有常识的人们都不会被这种“反智”的叙事引偏方向。但其折射出目前中国经济和治理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则不容忽视。中国经济目前仍未渡过“三期叠加”的险滩,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再加上近年来新冠疫情和国际情势丕变,当局在谋求“高质量发展”与“能效双控”之间,出现了两难困境。

中国国家发改委已明确,必须坚持“限电不拉闸”,科学安排、严格落实有序用电,严禁拉闸限电。中国总理李克强9月30日在会见外国使节时表示,中国将稳定市场合理预期,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证能源电力供应,保障基本民生。相信停电、限电衍生的负面舆情及反智言论很快消除。但如何解决缺电难题,如何摆脱传统煤电产业大幅萎缩、新能源发电又无法及时填补的困局,成为必须面对的考验。

其实,电力供应不足不只发生在中国,欧美也正面临电力供给端上的不足。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今年初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停电,因为当地遇上了极端的暴风雪天气,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大规模减少,同时燃煤电厂也出了问题,所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再如,今年受极端高压、大面积干旱等极端天气侵袭,欧洲大力发展的风力与水力发电量在年内骤降。

能源结构改革绝非中国独有,当前已经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议题,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驱动力,新能源革命的动力既源于新技术,又源于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制度化。相信各国经过携手努力,终将实现绿色经济复苏与能源转型相互促进。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主线,加快削减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这既是回应本国民众期待,亦是其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履行的国际责任之一。当前的电力供应紧张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特别是能源结构转型期间出现的阵痛,其背后的“棋局”并不复杂,无非是有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因素,也有燃煤供应紧缺的市场因素,还有煤和天然气大幅涨价的价格因素,不必作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