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中国队在东京奥运男子乒乓球团体赛中以3比0战胜德国队,实现奥运四连冠。“乒乒乓乓,天下无双”“国乒yyds”(中国网络用语:即“永远的神”)……大家都不吝于用最好的词来表达对这支“王者之师”的崇敬与喜爱。中国乒乓球名将王励勤点评时透露,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长盛不衰,除了有优秀的球员、经验丰富的教练员队伍外,还得益于良好的队内竞争机制与强大的科研保障团队。

据悉,中国乒乓球队背后有一个神秘的组织——中国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战术诊断与分析重点实验室,他们会不断分析中国球员对手的技术特点形成数据库,甚至曾给中国知名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单独做过67篇分析,以达到让运动员“艺高人胆大”的效果。在很多关键球上,当观众还在为“五五开的胜率”紧张到窒息时,中国运动员却早已通过提前的技术分析死死拿捏住对手、快准狠地来个“致命一击”,有惊无险地笑到了最后。

8月6日,中国乒乓球队庆祝夺得男子团体冠军。(图片来源:中新社)

事实上,这届奥运会自开幕以来,背后的科学话题常引起热议。

中国飞人苏炳添不仅有着“苏教授”的头衔,还曾在论文中分析自己短跑突破瓶颈的秘诀,在外教兰迪•亨廷顿的帮助下,他通过19种高科技仪器和设备对体能、技术、恢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后,制定了科学化的训练方案,才有了如今“封神般”的亚洲传奇;

没有教练、没有队友也没有队医的奥地利数学女博士安娜•基森霍夫凭借自己科研的独特优势,科学规划自己的训练、营养和比赛策略,甚至还研究了气温对身体的影响,最后在女子自行车公路赛爆冷夺金,惊掉了多少人的下巴;

中国跳水“梦之队”一如既往地发挥稳定,狂揽7枚金牌,强大的“压水花术”让网民直呼“下个饺子都比这水花大”,随后便有科普文章解析为何不能“用手插水”,而要“翻转手掌,用掌心揉水”……

竞技体育涉及力学、生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并不是“吃得苦中苦,必成人上人”,还需要讲究科学的训练方式,才能保证有的放矢的发挥和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否则,一味地使蛮力与狠劲,不仅战胜不了对手,还会反噬自身,可能造成不可恢复的运动损伤。高水平的运动员绝不只是靠天赋,也不只是靠苦练,更需要巧练,需要“文武双全”,需要智商体能双在线,用科学思维来指导自己,突破自己。

这也是为何赛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学霸运动员”。以往的运动员多靠先拿冠军再获保送去名校“渡金”,而如今很多运动员则是边科研边实战,用训练数据为研究提供素材,再用研究结果来指导训练,形成良性循环。

未来体育的竞争绝不是看谁流血流汗更多、掉皮掉肉更多的“比惨”,而是看谁的训练更符合科学,更能激发出人的潜力和极限。希望越来越多的运动员不是用本可避免的满身伤病去换一枚奖牌,而是在“最强大脑”的指导下用尽可能少的伤害去享受挑战,享受比赛,探索人类更多的可能。(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