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7月15日社论】上周末,古巴多地爆发反政府游行示威,成千上万的抗议者高呼“自由”口号走上街头,在部分偏远地区甚至出现抢劫超市的情况。虽然在古巴政府的及时干预下事态很快平息,但这场30年来古巴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折射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

11日,古巴首都哈瓦那街头出现抗议人群。(图片来源:路透社)

首先,向来政局平稳的古巴,为什么突然会乱?最直接的原因是严重的物资短缺。新冠疫情大流行使古巴陷入30多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当前在古巴购买生活基本必需品有时需排队数小时,药品短缺情况严重,经济困难还导致当局在全国大片地区实行每天长达6小时的停电。

这样极度困顿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这要从古巴长期以来面临的内忧外患说起。外患来自“邻居”美国。自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对古巴进行全面经济制裁和封锁,切断所有通往古巴的航班和轮船,禁止其他国家向古巴输出一切军用和民用物资。据统计,近60年来古巴累计经济损失高达1478亿美元。此次骚乱事件后,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将矛头直指美国的“经济窒息”政策。有人说古巴的难题在于“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虽然不无调侃意味,但也有几分道理。

除了经济上的持续高压,美国还通过各种渠道对古巴人尤其是古巴年轻人进行全方位渗透。据美联社报道,2009年,美国曾“瞄准”古巴地下嘻哈运动,试图通过古巴说唱歌手“打破信息阻塞”,策动年轻人发起寻求社会变革、反对劳尔·卡斯特罗政府的运动,制造社会混乱;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及其承包商自2009年起以旗下项目为幌子,秘密派遣来自拉美国家的年轻人前往古巴从事反政府活动,此后还曾在古巴创建和运营一个类似“推特”的社交媒体网络,企图借此破坏古巴政权。通过多年来的点滴渗透,美国成功地让部分古巴年轻人接受了自己的价值观。这些年轻人对美国文化不乏好感,甚至是向往。

内忧则来自古巴自身的经济困境。不同于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拥抱市场经济,古巴一直以来都是计划经济当道。2008年,劳尔·卡斯特罗从其兄长手中接过大权之后,提出“更新古巴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豆跟大炮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成为劳尔最响亮的名言。但他也明确提出将继续以计划经济为主,对市场因素接纳程度有限。劳尔·卡斯特罗的保守有其自身性格的原因,也有强敌在侧、虎视眈眈因此不容有失的客观条件限制。在其掌权的10年中,“更新模式”所取得的经济效果不明显,古巴经济增长比较缓慢——2011年至2015年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8%。2016年经济只增长了0.5%,2017年为1.8%,2018年为2.2%。

古巴新任国家领导人迪亚斯-卡内尔上台后,基本延续了劳尔·卡斯特罗的执政思路,但是经济改革有所提速,如今年年初取消被诟病已久的货币双轨制,恢复单一汇率。结果造成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涨,使没有外汇收入的家庭更加举步维艰。他们拿着本国货币排队数小时,仍解决不了吃饭问题,这也是此次游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治乱世用重典,只是古巴长期以来经济结构单——以前长期依赖蔗糖,被称为糖罐之国,如今旅游又成为其支柱产业,农业和工业基础都极其薄弱,一旦支柱产业受疫情影响“倒下”,国民生计随即岌岌可危。摆在古巴面前的难题是:不改革,死路一条;大胆动刀,孱弱的“病体”能否承受住改革带来的阵痛,又是一个未知数。

当然,作为西半球唯一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古巴也取得了一些非凡成就,比如全民免费医疗和义务教育,古共的执政满意度一直以来维持在较高的水准。这也是此次骚乱发生后能迅速平息的重要原因。但是,此次骚乱暴露出的问题值得古巴当局认真思索和对待:如何在美国的高压政策下,走出一条具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疫情反弹的当下,古共如何顶住外部压力,平稳渡过改革深水区,极度考验迪亚斯-卡内尔的执政智慧和执政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