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打听同事工资被开除了”在中国登上话题热搜榜。有网民在微博发帖称,自己在中国某互联网企业工作,本月加班较多,工资拿得不少,因有同事与其加班差不多,便问对方拿了多少。该网民称,自己当时是在办公室公开问的同事,同事未正面回答,但第二天,人力就找到他谈辞退的事,赔偿正常给。该网民觉得委屈:这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至于要开除我吗?

关于打听工资被开除,这并非第一次发生。此前就有类似案例被曝光,“同事之间工资应该公开吗”“你会打听同事工资吗”的话题多次引起讨论。其实,同中国一样,“收入和女人年龄不能问”也是美欧职场和社会人际交往的禁区,一方面因为牵涉个人隐私,另一方面也因为不礼貌。

6月18日,中国银行工作人员向一名白领介绍以“数字人民币”形式领到的工资。(图片来源:中新社)

打听同事工资被炒,究竟冤不冤?站在企业的立场来看,每个员工在学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给公司创造的价值,结合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情况,在合法范围内自主确定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而互相打听薪资会影响到一般水平的员工,不利于企业内部团结,更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薪酬保密”保护的不只是薪资,还是打工人的“玻璃心”。因为没有一个打工人能从“薪资讨论局”里心平气和地走出来。正如一位网民所言,“为什么要打听别人的工资呢?我不喜欢打听,也讨厌别人打听我的。”此外,如果用人单位在员工入职时,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签订了薪酬保密协议,则双方应予遵守。于此而言,打工人因打听同事工资被炒,不冤。

但从另一角度看,企业将薪酬保密写入劳动合同,甚至以开除作为惩戒来约束员工,有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之嫌。众所周知,同工同酬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者对自己的工资高低亦享有知情权。而只有与同事对比之后,员工本人方可知悉自己是否享受到了同工同酬待遇。将打听同事工资者开除,是变相侵犯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权益。中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有关用人单位享有解除劳动合同权利的事由,也不包括违反薪酬保密制度。而即使“打听者”违反企业制度或者相关协议,如果员工没有恶意泄露的意向,也没有给企业造成任何重大损失,只是纯粹好奇,企业一“开”了之,既显得简单粗暴,也有损企业形象。

破解“打听同事工资是否该被开除”这个职场难题的正确姿势是什么?也许最好的方式就是打工人和企业多些相互尊重和协商,劳资关系才可能少些纠纷多些和谐。(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