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方微博视频截图)

最近,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的讲话在社交平台刷屏。 

“2020年,没有一个清华学生因发表SCI论文数量不够,而无法申请学位”,邱勇说,以后在清华大学,学生毕业、教师评价,不再强调论文数量。邱勇还表示,大学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此番讲话一经流出,引来网民点赞如潮。 

中国高校师生苦论文久矣!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都有一个硬性规定,凡评定职称者,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若干,否则不予评定。硕士生、博士生也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成果,否则就无法取得答辩资格。诚然,论文数量以及期刊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科研能力,但因此“一刀切”就有些跑偏了。有些基础学科,产出周期长,短时间内要求其必须出成果并发表,实在有些勉为其难;而有些实践应用型学科,其科研成果往往又达不到学术期刊要求的理论高度,发表也很困难。 

但是发论文的硬杠杠摆在那儿,高校师生不得不千方百计、上下求索。这个过程催生了很多不良风气:有人本末倒置,以发论文为目的去搞科研,甚至一味迎合期刊的口味;有人剽窃他人成果,或者想着法儿挂靠导师课题;还有人花重金请人捉刀代笔甚至高价买版面,等等。长期以来,“唯论文论”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十分明显。 

如今,作为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已经走出了“唯论文论”的误区,让人欣喜:高校改革“有内味儿了”!破而后立,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如何确立真正的学术评判体系,激发高校师生的创新能力。 

在这方面,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先行先试。例如,上海交大秉持“把田赛和径赛分开”的思路,构建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相继出台17个系列职称聘任与业绩评价文件,一些因“论文发表数量不达标”而长期“原地踏步”的人文社科实践应用型学科教师终于获得职称晋升。如该校设计学院某教师,从事风景园林学术研究、设计实践与教学20多年,主持了上海近代园林与江南园林传承等实践研究,多次获得园林领域国际奖。但由于缺乏SCI论文,一直没能晋升正高。改革后终于打通了晋升的通道。 

愿这样的破旧立新能够得到推广和普及,愿中国高校改革借着清华校长刷屏的热潮继续乘风破浪。(刘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