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RCEP签署后,中国年内在经贸合作领域又完成一个大动作。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就在世界两大经济体携手共进的同时,人们也不免把目光尽管投到美国身上。对于这一消息,众多美国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而题目都流露出“美国受到冷落”的意味。

从2018年3月开始,美中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在影响世界经济风向,助长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势头,给经济全球化进程蒙上阴影。然而,时间证明,逆历史潮流而动,注定会遭遇失败。中欧投资协定如期完成谈判,充分说明美国孤立中国的战略是错误的。面对现实,即使是盟友,也会做出符合自身国家利益的选择。

中欧班列(图片来源:中新社)

对于这份“竞争者”和“盟友们”达成的投资协议,美国不应用失落、不满、愤怒的心态去固守零和博弈的执念,而是要用积极、长远、发展的眼光去展望合作共赢的未来。面对历史的进程,美国政界需要放下偏见,静下心来看清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开放姿态是主动的、持续的,是自我需求,而不是战略扩张。实际上,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早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它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或诱惑,就打乱政策实施的节奏,也不会因国际环境的变化而犹豫不决。这是因为历史教训曾告诉中国,保守封闭只会让国家衰落,融入世界才能让国家发展。

特别是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积累足够的实力,应对开放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很多领域甚至有能力实行单边开放。比如,就在西方国家在封杀华为的同时,中国依然大量采购诺基亚、爱立信等国际通讯企业的设备。通俗地讲就是,“不管你开不开放,我始终是要开放的”。

其次,一个开放的活力中国,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这一点也是促使中欧达成投资协议的重要原因。中国拥有近4亿人口的中产群体,这种消费力可以改变世界投资贸易的趋向。据华盛顿智库(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统计,过去两年,虽然中美贸易战持续,但仍有6000亿美元进入中国市场。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世界经济,但中国依靠强大防疫能力,成为今年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据《经济学人》统计,今年头10个月已有2000亿美元进入中国。今年,中国社会还彻底摆脱绝对贫困,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有能力不断做大市场蛋糕,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不能忽略的现实利益。

最重要是,美国政界必须意识到,蛮横地孤立他人,反而会导致自身的孤立。近年来,美国退出了TPP,RCEP也未现身影,特朗普政府甚至还威胁退出世贸组织。与其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不但促成RCEP建立,而且积极寻求加入美国退出后的CPTPP,还顶住疫情压力坚持举办进博会,始终倡导多边主义,合作共赢。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不断走向开放,扩大朋友圈,美国却走向保守,损失经济领导者的信誉。这些信号都在不断警示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是错误,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最后不但收效甚微,而且自伤元气,只有重回开放的轨道,平衡好与中国的合作竞争关系,利用好美中两国经济互补的优势,才是符合美国利益的长远之计。(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