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9月24日社论】初战告捷,“超级应用”微信(WeChat)在美暂免下架,华人可以继续不受限制使用微信。但赢得“微信保卫战”的首胜,华人和微信不能就此高枕无忧,因为后续变数实在太多。

2019年4月24日,南加州华人聚居城市阿罕布拉举行“与警察一起吃汉堡”活动。(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加州联邦法官劳拉·比勒发出的是临时禁制令,永久禁制令需要法院后续的判决结果,或者是总统直接撤销行政命令。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是曲折的,商务部已宣布寻求上诉,司法部此前也预计将会围绕微信禁令展开旷日持久的法律战。

是的,法律,无论是总统令还是政府细则,甚至是法律条文本身对某一群体、族群基本权利所产生的伤害,只能通过法律的程序重新定义或彰显他们的权利。这也是“微信保卫战”第一回合带给华人的首要启示。

华人移居美国时间较短,但这个国家对他们的伤害并不少见,最有名的当属《排华法案》,这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部以法律形式、“合法”迫害少数族裔的法案。即便《排华法案》废除后,针对华裔个人或群体的伤害事件仍然多发。近年来,美中关系趋于紧张,加之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华人使用中国开发出来的App,会被部分人认定是“原罪”,哪怕这是一款远非美国主流的即时通信应用软件。

抱怨或抗议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以牙还牙”,让法律重新声张华人的权利。从五名华人律师组建“美国华人微信用户联盟”,到随后数十天的调查取证,再到向加州联邦法院提交临时禁制令申请,最终联邦法官审议认定:总统令及商务部实施细则显然违反了普通民众的宪法第一修正案、平权条款、程序正义条款等根本权利,而司法部能够提供的微信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证据又明显不足。

法律上的程序正义,让华人不再那么担忧与中国亲友失联。而他们的底气,还有从“微信保卫战”收获的第二个启示——团结。

也许在外界的固有印象中,华人习惯于各行其是,但这一次美国华人真的团结了起来,不再选择隐忍,而是拿起法律的武器共同为自己的权益抗争。

从公开报道可以得知,“微信保卫战”的主角并非腾讯公司,而是在美使用微信的华人。代表近500万华人和中国留学生出头的则是“美国华人微信用户联盟”,他们与任何政党、政府或腾讯控股公司及其相关机构都不存在任何利益关联,只是将自身定位成“维护通信权利的普通用户”。

据法律界人士分析,华人占比美国人口较少,又因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动员组织大型社会运动方面经验尚不足。此番“美国华人微信用户联盟”自发形成组织,并获得全美华人道义与资金上的支持,最终合力发起诉讼挑战,凸显此役之团结。同时,全美华文媒体也随时传递法庭听证结果、解读案件后续发展,客观上达到了抚慰华人民心的效果。

由此可见,华人团结起来是能够做成或者改变一些事情的,尤其是大选之年,他们手中的选票真的并非可有可无。

最后,华人还收获了第三个启示——坦然,学会更坦然地与“中国标签”相处。

在美中关系紧张之际,少数华人选择与中国切割情有可原,但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中国标签”从华人出生之时就已经存在。即便微信能躲过目前的劫难,但从长远来看,只要美国将中国视为“挑战者”,华人与微信甚至更多的中企,都会在合适的时机被拿出来放在聚光灯前仔细探讨。

那么,华人还能坦然与“中国标签”相处吗?答案是肯定的。美中关系目前已处于40年来的低谷,但美国仍有众多有识之士呼吁抛开“修昔底德陷阱”思维,寻求与中国建立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动美中关系向好,华人有着天然优势,坦然并积极推动这样的愿景实现,于己于人于国,都可谓善莫大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