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今年是中国航天人忙碌的一年。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员的“天宫”生活也受到民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入驻天和到首次出舱,从工作运动到太空授课……中国航天员们分享的太空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航天员在“天宫”过得怎么样?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在太空驻留了约3个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则要到太空“出差”半年。那么,在太空,航天员们在空间站的生活如何呢?

中新社报道,“神十二”航天员汤洪波17日介绍,在吃的方面,以前航天员准备一顿饭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现在半小时左右就能吃热饭,如果有时间,还能实现喝酸奶的自由。借助睡眠区的音箱,航天员也不用再值夜班。

除吃饭之外,在空间站里饮水安全也很重要,航天员每个月都要对用水采样,进行微生物检测。

航天员在空间站是如何睡觉呢?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介绍,“神十二”乘组3名航天员的睡眠姿势各不相同,他自己是把睡袋绑到床上,聂海胜是“飘着睡”,而汤洪波则是一边绑一边“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1月2日公布了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穿衣洗漱的视频,航天员翟志刚戴着头罩洗头、王亚平躺着扎辫子的画面成功抢镜。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将在太空驻留半年,为劳逸结合,航天员的业余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翟志刚从地面带去了笔墨纸砚;叶光富和王亚平都带去了乐器。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在空间站。(图片来源:中新视频截图)

中国官媒11月14日还公开了一则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发来的太空朗读视频。视频中,王亚平、叶光富和翟志刚先后朗读了中国作家巴金的《激流》总序节选,被网民称为“从远方传来的诗意”和“宇宙级的浪漫”。

此外,11月8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顺利完成首次出舱任务。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进行出舱活动,王亚平则迈出了中国女航天员太空行走第一步。

继2013年后,中国航天员今年又重现了太空授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们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中国空间站对国际合作敞开大门

建设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是中国人的梦想。按照规划,今明两年中国将通过11次任务完成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未来,中国空间站也可能迎来其他国家的航天员。

中新社报道,今年6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6年以来中国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征集有意搭载到中国空间站的合作实验项目,目前,已遴选出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相信在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会看到中外航天员联合参加中国空间站的飞行。

此前已有数名海外航天员到中国进行训练。中国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10月受访时表示,他们都是空间站的“老手”,他们加入中国空间站,会带来如何在空间站上长期生活工作的经验,可以取得新成果。“国际空间站有可能在2024年退役,中国空间站算是后起之秀,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双方各自发挥特长,成果共享,能够少花钱多办事。”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显示航天员乘组进入天和核心舱的画面。(图片来源:中新社)

庞之浩指出,海外航天员还可能带来新的实验和先进仪器,使中国空间站快出成果、多出成果,提高空间站效率。中国科学家跟他们一起工作也可以受到启示,使空间站发挥更好的效益。

针对海外航天员何时可以加入中国空间站,庞之浩认为,梦天、问天两个实验舱对接到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完成建造,进入运营与应用发展阶段后就可以加入海外宇航员。中国已经开展世界范围的科学实验征集,已有一些实验通过审定,被认为既有科研价值又安全,目前已经选择了第一批,以后还会选择第二批。“有的科学实验可能是把他们的实验(装备)送上去,由我们来操作,有些实验可能是国外航天员搭乘我们的飞船上去亲自做。”

嫦娥带回月壤 将开放共享

月壤今年成为中国“网红”。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携带着1731克月球样本成功安全返回地球。今年2月27日起,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展神秘容颜。

中新社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去年12月曾表示,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是人类44年以来再次获得的月球样品。国际同行对此十分关注,纷纷向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政府、其他机构发来贺电,均提出共同开展研究的意愿。“我们也非常欢迎。”

在回答“请问中国是否会把月球取样的样品分享给美国宇航局(NASA)”的提问时,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中国政府愿与各国志同道合的机构和科学家共享月球样品,但是美国国会已经通过的条款限制了NASA与中国航天的往来合作。

今年7月17日,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开馆。当天的开馆仪式上,与会嘉宾为“天外来物”——月壤入馆揭幕。(图片来源:中新社)

今年1月18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月球样品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中国国家航天局鼓励开展基于月球样品的空间科学国际联合研究工作,促进成果的国际共享。

有媒体称,俄罗斯已申请研究中国月壤。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1月9日报道称,俄罗斯科学院维尔纳茨基地质化学和分析化学研究所月球和行星地质化学实验室主任叶夫根尼·斯柳塔称,该研究所和喀山联邦大学打算向中国科学院提出联合申请,以获得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

祝融踏上火星 已行进千米

中国火星探测项目今年也取得进展。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据中国国家航天局消息,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任务成功发射,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今年2月10日,天问一号经历4.75亿千米的飞行后,与火星交会,成功实施捕获制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

“祝融号”火星车路过天问一号降落伞与背罩组合体附近拍摄的图像。(图片来源:中新社)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火星。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达火星表面。

本月1日的最新消息,“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累计行驶1297米,获取巡视探测原始科学数据约10GB,能源充足、状态良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