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关于北京接诊的两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鼠疫患者,中国疾控中心近日披露,这两名患者,丈夫可能在农场挖土时吸入带鼠疫菌的气溶胶感染,妻子或因与丈夫接触感染。另有一名在内蒙古确诊的腺鼠疫患者给死野兔剥皮后被感染。
中国疾控中心创办的公共卫生通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China CDC Weekly)第一期(创刊号) 11月29日上线,报告了近期中国发生的鼠疫病例调查。
中国疾控中心报告了近期中国发生的鼠疫病例调查。(图片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截图)
牧民在自家农场挖土时吸入致病气溶胶
北京新京报网报道,北京时间11月12日晚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了两例鼠疫病例,引发全城关注。通报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2人经专家会诊,被诊断为肺鼠疫确诊病例,患者在北京市朝阳区相关医疗机构救治。中疾控报告提到,这是1949年以来,第一例输入大城市的肺鼠疫病例。
两名患者因何感染?据中疾控报告,患者A是一名43岁的男性牧民,患者B是其妻子,46岁。两人住在草原上的一所独立房屋中,患者A最有可能在他的农场挖土时,吸入带有鼠疫菌的气溶胶而感染。该地是鼠疫自然疫源地,长爪沙鼠是鼠疫的主要宿主。
据了解,肺鼠疫患者或动物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可通过呼吸、咳嗽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造成肺鼠疫传播。中疾控在报告中也提到,大多数人间鼠疫病例是由感染鼠疫的跳蚤叮咬导致,但也可以通过处理感染的动物,吸入传染性气溶胶而感染。
报告还公布了两名患者的就医过程。根据报告,10月25日,在农田耕种的次日,患者A突然发烧(40℃),发冷,呕吐,胸痛,呼吸困难和咳嗽,并伴有带血的痰。他到当地一家县医院求医,并住院两天。10月27日,病情恶化,患者被救护车转至苏尼特左旗医院,并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住了7天。
妻子(患者B)很可能是由于与丈夫接触而感染的。10月31日,当丈夫在重症监护病房时,他的妻子一直陪伴并照顾他,咳嗽时伴有低烧(38℃)。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病情恶化。CT显示肺炎。10月25日至11月2日,丈夫和妻子在当地医院接受了抗生素治疗,但未见明显改善。11月3日,他们通过救护车转移到北京的一家综合医院,并接受莫西沙星和头孢哌酮钠的治疗,没有临床改善。
11月12日,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血液和痰标本进行了检测,鼠疫病菌相关检测呈弱阳性。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启动了调查,评估进一步传播的风险。
另一名患者因剥食死野兔感染
就在上述两名患者确诊3天后,距离前两例病例130公里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通报了另一例鼠疫病例。
据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11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巴音塔拉苏木采石场1人在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医院就诊期间,反复发烧,经专家会诊,被诊断为腺鼠疫确诊病例。
中疾控报告显示,患者C所生活的化德县,同样是鼠疫自然疫源地。11月11日,该名55岁的患者C因淋巴结肿大和发烧在化德县一家当地医院就医,此前曾吃了在野外发现的野兔。临床医生怀疑是鼠疫感染。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了鉴定。11月13日,化德县疾控中心接到鼠疫病例报告。
另据报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患者A / B与患者C之间没有关联。
前述3例鼠疫病例的地理位置。(图片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
两名在北京确诊的肺鼠疫患者仍然危重
中新社报道,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1月28日发布消息称,北京市确诊的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2名肺鼠疫病例目前仍病情危重,国家和北京市联合医疗专家组正在全力救治。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于11月16日确诊的1名腺鼠疫病例,继续在当地医院隔离治疗,总体情况平稳,其所有密切接触者已于11月23日全部解除隔离医学观察。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于11月27日确诊的1名腺鼠疫病例,目前正在当地医院隔离治疗,总体情况平稳,其4名密切接触者在当地进行隔离医学观察,无发热等异常。
目前,中国无其他新增鼠疫病例报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