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讯】过去几天,中国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密集举行了13场记者会。今年中国经济“六稳”能否实现、如何实现,官方思路从中可见端倪。
3月12日,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街道举行2019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百余家用人单位为求职者提供了近3000余个就业岗位。(图片来源:中新社)
稳就业
2019年中国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超过1500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数量高达83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重压之下如何稳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
去年12月,中国已部署了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如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返还一半上年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对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加大返还力度;给创业者提供更大资金支持等。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就业的政策安排力度进一步加码,包括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入等。
无论是把就业优先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工具箱,还是提出一系列力度空前的稳就业措施,都表明今年中国对就业的重视远超以往,将打出“组合拳”缓解就业压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鹏认为,今年中国就业优先政策将更加突出对就业的直接支撑和促进能力,更加注重就业与其他宏观政策有效衔接。
此外,财政将为稳就业提供“真金白银”。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称,今年拟安排就业补助资金5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237亿元,同比增长26.6%。
稳金融
既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又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当前稳金融“两难”“多难”不少。
对此,中国央行行长易纲给出“平衡术”:稳健货币政策要优化结构,进一步加强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此外还要兼顾内外平衡,考虑货币政策时要以国内经济形势为主,同时也要兼顾中国在全球经济关系中的位置。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在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要防止盲目支持、突击放贷,增强对未来金融风险的防控能力。
稳外贸
世界经济复苏步伐趋弱叠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今年中国外贸如何应对挑战?
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称,今年将从三方面促外贸稳中提质:稳规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为外贸企业减轻负担;提质量,鼓励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积极扩大进口;转动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2019年1月7日,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临港产业区正式奠基开工建设。(图片来源:中新社)
稳外资
2018年中国吸收外资额规模创历史新高。眼下全球跨境投资整体低迷,中国怎样继续保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中国对外资都实行全链条审批。这种模式下,外资要进中国,需先敲门然后等待门是否会开。
“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此次被写入草案总则一章。
这意味着,除了负面清单列出的禁止投资领域,针对外国投资者的“大门”都将被拆除。
虽然清单关于“限制投资”的要求,意味着外资在一些领域仍存在准入“门槛”,但门槛持续降低也是大势所趋。
在此之前,中国官方已明确表示,将在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在2021年取消金融领域所有外资股比限制。
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的表态来看,今年中国将在吸引外资上打出“组合拳”,包括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对外资准入前后都实行国民待遇等。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称,尽管目前国际引资竞争加剧,但中国拥有市场庞大、经济增长稳定等优势,外商投资法如获通过也将优化营商环境。在此情况下,“今年利用外资仍然能够稳定规模、提升质量、优化结构”。
稳投资
2018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增速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尽快提振投资刻不容缓。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明确,各级政府投资“不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搞‘大水漫灌’”,而要突出精准,以产业政策的精准调控撬动社会资本。同时,还要严防形成新的债务,严防“半拉子”工程。
何立峰并表示,今后将降低准入门槛,扩大准入空间,进一步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帮助民间投资平稳健康发展。
稳预期
预期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市场种种忧虑和担心,多部委密集开出“定心丸”。
用何立峰的话说,中国经济虽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但总体趋势还是稳中有进的”,相信“一定能实现今年预定目标”。
政府债务风险有多大?刘昆算了笔细账:到2018年末中国政府负债率为37%,远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水平。“中国这方面(政府债务)的风险是非常低的。”
国企改革是“国进民退”?中国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明确否认:“国进民退”“国退民进”观点在逻辑上和实践上来讲都不正确。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个领域,就每个企业来讲可能有好有坏,可能会有差别,“这也是正常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