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拍摄短视频(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侨报记者萨萨11月8日北京报道】短视频浪潮风起云涌,现在在中国,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成为视频生产者。“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是网民调侃全民参与短视频的段子,但这个说法仍真实反应了短视频在中国的火爆程度。
短视频应用风靡中国市场
从2016年以来,短视频App迎来大爆发,抖音、快手领头,火山、西瓜、美拍、微视紧随其后。
根据中国工信部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5月底,中国影音播放类应用数量为43.7万款,在移动应用程序规模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游戏类应用和生活服务类应用,并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短视频领域,最具代表的两款App,人称“南抖音北快手”。
快手是出现在中国市场较早的一款短视频应用,前身为用来制作、分享GIF图片的应用软件。但到了2012年,快手从纯粹的工具应用转型为短视频、直播社区。2015年,快手迎来市场爆发,用户量从1亿涨到3亿。但之后,由于快手不断爆出负面新闻,用户量有所下滑。
与此同时,抖音的出现立刻引起了市场关注。2016年9月,抖音软件上线。根据抖音公布的2018年用户数据显示,抖音在中国国内的日活跃用户量超1.5亿,月活跃用户量超3亿。
当然,随着短视频应用的火爆,这些平台生产出的短视频开始在各个社交圈里流传,如海草舞、答案茶、海底捞抖音套餐等。
而互联网的大小巨头们对此虎视眈眈,纷纷布局短视频市场。目前,阿里旗下土豆全面转型、百度通过战略投资布局市场。腾讯率先在今年3月复活微视,同时,腾讯生态所有游戏、动漫、影视、综艺都为微视提供内容支持。
短视频用户时间被大段占用
就在短视频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这些短视频的出现,甚至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
尽管互联网公司认为,短视频是消化碎片化时间的工具,但一刷起短视频,人们就会发现,时间往往大把地流逝。
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更便捷的操作,更有趣丰富的内容,每个互联网产品都在为留住用户而做出大量努力。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网络成瘾。
今年4月,抖音推出防沉迷系统,当用户连续使用90分钟后,系统将会提醒用户注意时间。一旦单日使用时长达到2小时,系统将自动锁定,用户需重新输入密码才能继续使用。
不止抖音,谷歌、苹果、脸书(Facebook),许多互联网产品都陆续推出防沉迷系统。
但这样有用吗?在网上搜索抖音,到处可见解除防沉迷系统的攻略。
27岁的上班族杨冰说,刷短视频很容易上瘾,有时躺在床上,一刷就是几个小时。34岁的全职妈妈孙慧说,每天晚上哄完孩子睡觉后,会刷短视频,“平时生活圈子太窄,想看看外面的世界”。60岁的曾梅沉迷于制作小视频,她和朋友们在上面分享做饭、旅游、聚餐、甚至广场舞的新动作。
短视频风潮席卷世界
不仅仅是中国,目前,全世界都被短视频的风潮席卷。
2016年底,快手开始尝试国际化。2017年,抖音的国际版Tik Tok在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上线。上线几个月,就登上了日本App Store免费榜榜首。抖音的国际化目标虽然目前是主攻东亚,但还有下半句,就是推广欧美。
今年7月,抖音向外公布,其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5亿。10月份,快手也宣称,他们的全球日均活跃用户数达到了1.3亿。而抖音的许多视频,还登上了NBC的《吉米今夜秀》。
去年2月和11月,抖音先后收购了Flipagram和Musical.ly两个美国短视频公司,后者算是抖音的师傅,人称美国青少年版“快手”,这两桩收购生意摆平了抖音登陆北美的两大劲敌。
“在中国发生的创投故事,一定会在海外上演。”这是目前短视频创投圈的一种主流声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