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9月27日社论】近日,“两个小平”搅动了海内外舆论场:继“资深金融人士”吴小平抛出“私营经济离场论”后,中国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关于“深化民营企业民主管理”的讲话又被翻出来炒得沸沸扬扬。
9月16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在北京举办题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使命”学术研讨会。(图片来源:新华社)
邱小平的讲话是9月11日在全国“深化民营企业民主管理,增强创新发展内生动力现场会”上说的,时隔半个月之后,被圈出“促进职工与企业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让职工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共同参与企业管理、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等重点,并被解读为“党要领导工人共同管理民企、共享民企发展利润”,甚至是要搞“第二次公私合营”的深刻内涵!
但是,认真去读邱小平的讲话,可以说对“深化民企民主管理”并没有太多新意。中国《企业法》和《劳动法》都规定,企业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实行民主管理。依据相关法律,2012年由六部门以共同颁布规章的形式制定下发了《企业民主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企业都要实行民主管理,非公有制企业也不例外。
实行企业民主管理,根本不存在谁强迫谁“交出管理权”的问题,更不涉及企业所有者财产权变更的问题。
这样一篇并无新意的讲话如何掀起了滔滔舆论?也不能说完全是空穴来风,它在此时此刻出现,背后推手是一股强大的焦虑。这股焦虑,就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民营企业遭遇生存困境,环保、社保、税收等政策收紧,更让民企举步维艰。一些民企为了生存,主动寻求加入国企。
民营企业人人自危的时刻,在中国企业史上有前车之鉴。在1989年的清理整顿中,私营企业从20万家下降到9万余家。现在叱咤汽车业的李书福,当年经营着一家没有牌照的冰箱厂,他匆忙将工厂捐给当地政府,然后带上一笔钱去深圳一所大学读书了。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40年了,这样的历史会不会重演?在困顿时期的民企,有焦虑是正常的。对于官方来说,面对民企的焦虑,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得失经验,对明确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很有必要。
所以,在中国副总理刘鹤参与创办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吴敬琏、白重恩等经济学家纷纷捍卫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所以,9月20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出席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时明确表态:政府要过紧日子,不能去为难企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以来也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在中国,市场化的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但时代大势浩浩汤汤,市场化潮流仍然在曲折中前行。农民出身的李书福的个人命运也是这40年的一个缩影——此刻,仍然有很多桎梏,但也提供了大时代的机遇。
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曾经一言以蔽之曰,四十年中国改革无非两个主题:开放与放开。愈是危急时刻,愈要凝聚共识。从这个意义看,“两个小平”客观上起到了让全社会重新反思中国发展道路的效果。
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在美中陷入贸易战之际,时代呼唤中国,以更大的魄力向世界开放,以更坚定的行动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真正用改革来激发经济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