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美国格律文化传媒集团全媒体平台携手上海东方网,联合全球多家机构、留学组织和华文媒体,跨越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隆重推出“中国留学生的四十年”大型专题报道,记录40年留学潮中40位中国留学生的命运与故事、奋斗与荣光。以海外学人的心路,见证中国崛起;以中国留学生的视角,回望改革开放。今日刊发第九期,陈立雯:海归女硕士的乡村“垃圾生涯”】
按照陈立雯的人生规划和父亲的期待,在师范学院英文专业读完硕士的她,应该成为一名英语老师,但她却选择了投身环保事业,整日与垃圾为伴,且一干就是十年。
从志愿者到专职环保人
2006年,陈立雯看到一档电视节目访谈,节目中一位来自北京环保组织的创建者谈到了环境问题,正是这档节目,让陈立雯立志将环保作为一生的事业。
陈立雯在用回收的厨余垃圾进行堆肥
如今她已不太记得节目内容,但依然能清晰回忆起自己的内心感受。“震动很大,”陈立雯对记者说,“后来去查了很多关于非盈利机构的发展历程、环保现状等等。”
2009年,完成硕士学业后,她与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名叫“北京零废弃”的环保组织,正式成为专职环保人。
她从未想过,要推广垃圾分类需要打通如此多的环节。
“你关注的是一个小案例,但是实际上它涉及的面非常广泛,一个垃圾焚烧厂能不能整改,它不止涉及到垃圾焚烧厂,你也要看当地政府环保部门、住建部门等等很多部门能不能去协力做这件事情。”
“其实垃圾治理就是跟人打交道,说白了它是社会治理,就是公共事务嘛。”陈立雯说。
她不但要与公众打交道,还必须学会如何与政府对话。
2011年2月23日,陈立雯向江苏省环保厅、南通市环保局和海安县环保局三级环保部门,同时提交了海安垃圾焚烧信息公开的申请。这是她第一次申请信息公开,尚不知该如何操作。
此后的两年时间,陈立雯又把广州市环保局和杭州市环保局、四川省环保厅一一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对对方答复的内容不够满意。
很快,她的故事便出现在了媒体报道中,记者们惊讶于这样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文静女孩作出了与政府对簿公堂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