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最近两天,在华外国留学生特殊待遇的新闻可谓是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对外国留学生政策的质疑也迅速增多。
根据北京参考消息网的报道,7月10日,有网友爆料称,无锡某学院的学生于月初被学校要求搬家,理由是要将现有条件较好的宿舍腾给留学生住。
6月12日,一名武汉大学学生在校内公寓给电动车充电,却被保安问“你是哪国人?中国学生出去”。
5月,有人在微博发帖说,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设立教师、留学生专用阅览室,普通学生不准入内。虽然事后学校称该阅览室并非专设,全校师生均能使用,但仍有学生向媒体反映,之前在进入时有“被赶”或“请出来”的经历。
上述事件发生后,舆论场上的多数声音表达了对现行外国留学生政策的不满。
微博网民评论截图
根据观察者的评论,这些不满实质上反映了对机会平等的诉求。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就整体而言,人均资源占有量仍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外国留学生不凭借自身努力而占有的资源,以及无端获得的“超国民待遇”,成为招致群众不满的主要原因。
2017年,清华大学宣布本科留学生机制全面改革,由笔试转向申请审核制。也就是说,外籍学生想要报考清华大学,只需要“报”,不再用“考”了。几乎没有设立学业水平的门槛,甚至连专业课考试都没有。外国留学生以远低于中国考生的资质,轻松获得中国顶级高校的求学机会,而成千上万中国学生却求之而不可得。
缺少留学生考核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外国留学生群体必然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真想学本事的好学生,自然不愿与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留学生为伍。但是到头来,他们拿到的是同样的文凭,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其实,中国高校只要扎实地做好学科研究,用不着上赶着发邀请,留学生自会赶来“西天取经”——美国高校在这方面已经树立了成功范例。反过来说,如果中国高校不在研发“真经”上下足够多的功夫,哪怕为外国留学生出台再多的优惠政策,也只会吸引没有学术目标的“洋高衙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