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扩大开放不仅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改善民生。
【侨报网7月12日“四合院”时评】7月10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接受药品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的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对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完整性要求、数据提交的技术要求以及接受程度均给予明确。据悉,该政策的出台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加快海外新药在大陆上市步伐,让病患得到及时治疗。
《我不是药神》在大陆热映,与进口药话题也成了热点。细读《指导原则》的条款设置,会发现电影中提到的进口仿制药也被纳入其中,一条绿色通道等待开闸,再加上从去年开始的新一轮药审改革,海外药品“龟速”入华、病患一药难求的窘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可以说,这条民生红利的快速释放,首先得益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大环境。虽然现在美中贸易战的形势严峻,但中国开放的步伐没受任何影响。近期,桥水基金完成备案登记、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建厂,美国企业快速入华的节奏,检验出中国对开放承诺的成色。此次,中外药品临床数据的对接,则是技术标准领域开放的重要举措。从金融业到制造业,从产品到标准,中国推开大门力度之大,正如刘鹤年初在达沃斯所说,“超出外界想象”。
从这波进口药舆论热潮也能看出,中国扩大开放不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更是改善民生的急迫需求。中国民众日益富裕,需要更好的食品、药品、日用品,需要更专业的生活服务、金融服务,需要更有品质的精神消费。很显然,目前中国的消费市场无法满足民众快速增长的需求。毕竟,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已经发展百年的发达国家相比,不管是消费理念和产业成熟度,都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短时间无法超越。
也正因如此,在民生需求升级的当下,扩大开放会丰富人们的选择,最终也会让民众受益,同时让海外市场商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充分竞争,势必会刺激本土供给体系发展,也为消费升级铺路,为民生造福。相反,如果还滞后于“自产自销”、“零和博弈”的封闭思维,损害的是经济,受伤的是民生。
所以,中国开放拥有13亿人口的市场,于己于他、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诠释了“双赢”的真正含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