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记者王伶羽北京报道】“空姐遇害案”后,滴滴出行出台的“限制同性合乘”顺风车新规再度引发争议。与滴滴平台上少数的女性司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性乘客占到了绝大多数。
据2017年滴滴媒体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滴滴平台上专快车女性司机占比为10.7%,也就是说,每10个滴滴司机中,只有1个女性司机。而在夜间,女性司机更少。面对这样的问题,滴滴显然没有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
这点引起了网友的不满,直言“逻辑跟小学生似的”“女乘客还能打到车吗?”还有网友对这样的“保护”措施所能起到的实际作用表示质疑,“同性就没有作案动机了?”“这样不是更好锁定女司机了吗?”
中国媒体也对此提出了质疑。齐鲁网认为滴滴此举“更像是应付之举”,“如果顺风车司机意图对乘客不轨,同性合乘的规则约束,真的能防得住吗?”更令人担忧的是,“滴滴此举的潜台词,是否是将所有的‘异性顺风车司机’纳为‘潜在的罪犯对象’?”
滴滴出行出台的“限制同性合乘”顺风车新规再度引发争议。(图片来源:中新社)
《法制日报》评论称:“与其煞费苦心对外界不断宣布整改顺风车业务,滴滴平台内部不如真正的加大对违规司机的处理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滴滴顺风车对于车主的资质要求仍为整改前的措施,并未将“手持身份证拍照”作为司机身份验真的必选项。
这意味着,即使车主与乘客确认行程时需要对车主进行人脸识别,但似乎仍无法确保最终接单的驾驶员为账号本人。
河南有道律师事务所主任马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此项整改方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发生意外的风险,但“只允许同性别乘客乘坐”这一点却值得商榷。“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此做法在客观上侵犯了女性消费者的正常、公平的消费权和自主选择权。
另外,中国《宪法》规定男女平等,在商业领域,鲜见商家区分消费者性别的现象。滴滴此举对消费者区别对待,以司机性别限制乘客性别,有性别歧视的违宪嫌疑。
这难免让人联想到之前引起公众争论的“出行社交”。在生活极其便利的今日,安全是刚需,也是一门面临诸多挑战的全新课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