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扶贫工程沦为问题工程,为民谋利的扶贫路变成了“蛀虫”的发财路。
【侨报网4月2日“四合院”时评】甘肃省一条投资近16亿的扶贫公路,才使用几年却接连被举报“工程质量差”,特别是其中的考勒隧道。大陆媒体调查发现,隧道内原设计的“双层钢筋”,施工后变成了“单层钢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毫无疑问,这其中存在着偷工减料问题。目前,已有6名相关人员被停职。
20世纪90年代中国有个家喻户晓的小品《三鞭子》,大概内容是陷入农村泥泞土路中的小汽车挡住了一辆毛驴车的去路,毛驴车的人为此与汽车主人(县长)吵了起来。当得知县长是来考察农村公路并打算为村民修路时,毛驴主人高兴万分,用三声鞭响召唤乡亲们将县长的汽车抬出了泥坑。毛驴主人之所以号召乡亲为县长解围,主要是因修路能让村民发家致富。
然而正是帮助甘肃农民摆脱贫困的一条路,却沦为了问题工程。即便被媒体曝光后,地方政府要求责任方对隧道进行整改,然而所谓的整改,也只是刷了一层涂料,跟“固化隧道”没有关系,推诿敷衍之风明显。
多年来,交通领域一直是偷工减料、滋生腐败的高发领域。1995年至2010年,河南交通厅5任厅长中有4任“前腐后继”。这个领域之所以容易腐败,主要是因为多年来中国在“铁公基”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为了能从中分到一杯羹,交通领域官员成为了各级工程建筑商们的财神爷,于是他们千方百计打通关节,拿下项目。为收回前期的“人情关系投资”以及实现利润最大化,各级工程建筑商们又层层克扣、雁过拔毛,最后的工程变为问题工程也就不奇怪了。
近年,随着中国反腐力度大以及监督手段增多,交通工程领域的偷工减料问题已大为减少。但甘肃扶贫公路事件无疑又为中国敲响了警钟。当前,中国的扶贫攻坚战进入了决胜阶段,类似甘肃的问题公路却暴露出可能一些暖心工程变成了寒心工程,一些为民谋利的扶贫路变成了个别人的发财路。这不但影响了全面小康的质量,甚至还拖累了全面小康的实现。
对于这样的扶贫工程偷工减料、推诿敷衍等问题,中国必须零容忍,追查到底。另一方面,中国更应以此为鉴,强化在扶贫工作中的监督力量,从源头上避免扶贫的“缩水”,保证全面小康的质量。
(编辑:邹姆斯)